破茧成蝶——看汶川巨变

阿坝日报 2018-05-18 09:25 大字

■雍强

云高、天蓝、阳光温暖。走在汶川县城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滨河路,轻松休闲的幸福感油然而生。这里就是被当地人誉为“小丽江”的汶川县城灾后重建精品公益休闲场所——汶川西羌文化街。一排排银杏树金黄的秋色点缀其间,在蓝天背景的映衬下更加诗意翩翩。垂柳依依、水草漓漓、婀娜多姿,随风顺水轻盈摇曳……孩童在水塘边嬉戏,艳红、橙黄、雪白的各色鱼影合着光影越发清亮透明,上下穿梭、停驻萦回,无比惬意,时而溅起阵阵水花和涟漪……

三三两两的行人在透着森林木香的木板走廊上怡然漫步,感受着秋意的恬淡,接受着阳光的拥抱和亲吻。廊桥轩榭间,路旁凉亭间,老人、妇女、小孩休闲其间,你一堆、我一桌围坐在一起,谈家庭、问子女、幸福欢乐的笑声时时回荡在耳际,好一幅太平盛世的唯美画卷。

不时走过一对对爱意缠绵的情侣,亲密的手拉手、肩靠肩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尽情享受着甜蜜时刻,温馨与美丽写在脸上,藏在眼底……

走累了,在河边歇息一下,叫上两杯茶,舒适地靠在藤椅或枯木椅上放松心情,品味人生。青春靓丽的羌家姑娘会轻盈上前为你沏上一杯茶,透着氤氲清香,光影交错中上下翻飞的新芽如绿衣仙子翩然起舞,令人赏心悦目。远眺山川雄伟,山城巍峨,一幢幢耀眼新楼展示着蓬勃的活力,一座座跨江新桥记载着川粤情谊的壮举。

岁月匆匆,转瞬十年,身处当下,物换星移。作为 “5·12”汶川特大地震的亲历者,一个与汶川山河共同见证40年成长变化的汶川人,记忆与现实转换中令我感到欣喜与骄傲,感慨和自豪。

山依旧、水长流、小城美景竞风流。汶川,在上个世纪还是川西北边缘山区的一个小县城。曾因“5·12”汶川特大地震举国哀伤,如今,却因灾后重建而蜚声世界,震中映秀东村、水磨桃源古镇、三江藏寨水乡、汶川重建新貌仅在短短三年就蜕变成风景如画的圣地,成为展示中国逆境重生实力、民族自强精神和中华大爱的见证与传承之地。

抚今追昔,70年代的汶川,横跨岷江和杂谷脑河的是一座钢缆式柔式吊桥“威州大桥”和一座方便两岸行人来往的木板吊桥——“红军桥”。而它们成为汶川县连接两岸的交通要道和标志性建筑。

漫步桥上,历史的脚印和记忆的烙印在这里重叠,纵横两岸错落有序,鳞次栉比的新居,绿树掩映的街道今非昔比。如今汶川县城繁花似锦、绿树掩映,花香鸟语。街道、广场、河边、校园处处是草坪、垂柳、翠竹,诗意休闲,典雅清新。夏秋夜晚,星月依稀,凉风习习,树影婆娑,忙完工作人们总会徐徐漫步在这灯火阑珊美景中,洗却一身疲惫,忘掉世间烦忧。

学校是祖国培育人才的摇篮,承载着孩子们成长的希望和蓝天。地震的阴霾遮不住大爱的阳光和蓝天!如今,无论走在县城还是乡镇,看到最漂亮、最牢固安全的宏伟建筑一定就是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不可与往昔同日而语,学生在如此优越舒适的学习环境中读书,老师满意,家长放心。就连以前送到山外读书的孩子也纷纷迁回汶川就读,这在震前是人们不敢想象的。

一个地区的医疗条件代表着当地的现代文明发展水平。70年代汶川只有一所县级医院,医生少、病床少,住院还得托人帮忙,疑难病症只有送往成都大医院。突如其来的地震,却使汶川医疗发展获得了一次重生飞跃的机会。在广东对口援建和社会各界的援助下,汶川乡镇医疗卫生建设飞速发展,建成的乡镇级医院可与震前的县级医院媲美,医疗设施设备和技术条件得到提升,更为重要的是汶川县人民医院,建设规模和档次已达到外界发达地区标准,医疗诊断设备CT、核磁共振、心电图、彩超一应俱全,化验室、康复中心、传染病防治区……科室齐全、设备先进、技术完善,无不展现着现代医疗科技在山区县城的进驻和发展。城镇、农村社保、医保普及千家万户、村村寨寨,从此汶川乡村群众告别了看病难,看病贵的尴尬局面。

汶川仅用3年就完成了灾后重建和华丽蜕变,当地群众和乡村老百姓深有感触的一句话就是:“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老百姓。”

时光荏苒,山川为证。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一睹被世界评为灾后重建奇迹和重建范例的山水田园县城,一个从废墟上重生的“浴火凤凰”展现的风采和美丽,亲身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大爱和崛起,亲眼目睹震中灾区巨变和幸福生活,无不为之感慨,无不为之自豪。

新闻推荐

致敬新时代的白衣天使:写在国际护士节

□李雪“吊瓶里液体注入了我的血管,点点滴滴融汇着怎样的情感?啊,这使我不禁联想到圣洁的白玉兰———一个美的形象给了我一...

汶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汶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