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却的回忆 ——记全国首个赈灾中召开的“人大帐篷会议”

广元日报 2018-05-16 01:29 大字

翟峰

5月12日,是“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纪念日。10年前灾难发生时,笔者作为灾区省、市两级人大代表和《中国人大》杂志社特约记者,那段记录和撰写全国第一个灾后重建中的“人大帐篷会议”的写作过程,仍历历在目。

2008年5月25日上午10时,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召开了扩大到机关正县职以上的党内党外领导干部参加的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临时紧急扩大会议,传达中共广元市委常委紧急会议所研究决定的主要精神,即决定:因“5·12”汶川特大地震而成为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相融的广元市,由于受地震灾害和强烈余震不断困扰,故据其灾后重建的特殊情况和从维护人大代表的安全考虑,并经请示全国人大常委会和省人大常委会同意,特将其法定的一年一度的市人大会议推迟。为此,本该于2008年5月12日至16日召开的广元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决定推迟到2008年6月24日至27日召开。

2008年6月中旬,正值广元市灾后重建的关键时期,余震仍然不断。会前,大会秘书处根据在地震机构及其有关专家处了解到的情况,考虑到会期中仍有可能发生强烈余震,其防震警报亦尚未解除,经请示中共广元市委同意,确定将该次会议的大会秘书处各工作组办公地点和大会主会场及各代表团讨论的场所皆设在抗震帐篷内。因此,这就有了于2008年6月24日至27日在驻广武警某部宽阔大操场上搭起的硕大帐篷内召开的广元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

6月24日7时58分,广元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预备会开始,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提议为“5·12”汶川地震罹难同胞默哀一分钟。整个会场寂静肃穆。8时整,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广元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正式拉开帷幕。

由于是特大地震之后和余震不断之中召开的此次会议,因而与往年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除白天的日程安排之外,充分利用晚上的时间安排各代表团审议和召开主席团会议,故会期较历年人大会议缩短了一半;市人民政府市长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篇幅浓缩,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内容占了一半;不仅对来自基层抗震救灾第一线的代表重点采访做了专门安排,而且对受灾较重的青川等县区专门安排了新闻发布会。

6月27日上午11时,会议在顺利完成各项大会议程和依法表决通过各项法定决议后宣告胜利闭幕。而当天表决的最大亮点,就是表决通过了按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明确规定而制定的立足于高起点、严要求的《广元市抗震救灾三年恢复重建规划》。

会议整整开了三天。在这硕大的帐篷会场内,既没有空调,也没有电扇,异常闷热。然而,帐篷会场内的三、四百名代表和工作人员却毫无怨言。正如一位基层人大代表所说,此次会议凸显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代表履职风气和服务人员的工作作风,可谓是对由来已久的“广元精神”的最大检验和考验!因此,我们有勇气、更有决心搞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夺取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

此次在帐篷内召开的省辖市的人代会,是当时全国首个公开报道的“人大帐篷会议”。广大市民和到会采访的市内外媒体,皆亲切地称其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个震灾后的“人大帐篷会议”。

笔者没有放过记录和采写“人大帐篷会议”这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刻!2008年7月,《帐篷里的人代会——记四川省广元市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发表于《中国人大》杂志2008年第14期,并获“第十九届全国人大新闻一等奖”。这个奖项来之不易,笔者从中体味到的也“非同寻常”——

可以说,是地震灾区人民及其优秀代言人——灾区众多的人大代表群体让我体味到什么叫真正的坚强!

新闻推荐

“防灾减灾”疏散逃生演练进校园

本报隆林讯自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5月12日被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5月12日是全国第十个“防灾减灾日”,...

汶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汶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