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让他感受到生命的可贵

鲁南商报 2018-05-15 01:24 大字

本报记者徐文敏

2008年被称为中国“志愿者元年”。据推测,全国在汶川大地震中以各种形式提供过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超过了1千万人。他们年龄身份各异,却因共同的作为和贡献,被视为汶川一代人。殷长彬,就是这一代人中的一员。

震后10年,记者探访了这位曾载着物资马不停蹄28小时赴川的临沂志愿者,听他讲述那场灾难以及那次救援给他带来的影响。

一条新闻,让他借来面包车去了四川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 7.8级强烈地震……”2008年5月12日下午,一则让全中国人心头一沉的新闻发出。时年38岁的殷长彬正在工作岗位上忙碌着,听到汶川地震的新闻后,接下来不断上升的死亡人数,让这个自幼习武的临沂小伙子坐不住了。“我要去灾区,去送物资,去救援。”一个去灾区救援的念头在殷长彬的心头燃起。路途遥远,再加上准备运输灾区需要的物资,殷长彬决定组织一次救援。于是,殷长彬开始联系身边的朋友准备去灾区。“联系了好几个朋友,最后有6个人愿意跟我一起去。”殷长彬告诉记者。也许是自幼习武忠肝义胆,也许是同为中国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殷长彬和5位临沂老乡、1位日照朋友一起,借了辆金杯面包车准备去灾区。“当时正好挣了点钱,我都揣上了,家里只留了1000块钱。”殷长彬回忆。那年的殷长彬和妻子还在租房住,孩子也仅有2周岁,来不及多想,甚至没来得及跟妻子解释清楚。2008年5月13日上午,殷长彬和朋友开着一辆装满帐篷、棉被、衣服、口罩、药品等物资的面包车从临沂出发,驶往四川灾区。

人歇车不停,路上殷长彬和朋友轮流开车,靠着一张地图,奔波了28个小时后,一行人到了四川绵阳。

一场救援,让他彻底走上公益之路

5月14日,经过28小时的奔波,殷长彬和同行的6名志愿者到达了四川绵阳南部的绵阳九洲体育馆。

在绵阳九洲体育馆,殷长彬等7名志愿者顾不上休息,将带来的物资按程序安置好后,顾不上休息就投入了志愿服务。“虽然咱没走到汶川映秀,但是在绵阳的同胞一样需要咱们。他们无助的眼神,让我终生难忘。”殷长彬说,体育馆外的告示栏,贴满了寻找亲人的启事。每天寻人启事那里都会张贴出新的信息,也总会看到一个个寻人者焦急的眼神。

经过2天的救援,殷长彬和朋友们返回临沂。为了避开救援的大部队,他们专门绕道成都、重庆、湖北,返程的路走了两天多的时间,其中有段100公里的路段走了1天1夜。借来的面包车磨坏了,回来后换了3条轮胎,方向助力也进行了更换。

殷长彬是个不善言辞的人,要不是这次采访,周边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曾是汶川地震的救援志愿者。

“不想提,也没什么可提的。”殷长彬说。虽然嘴上不说,开了空翻培训班的殷长彬还是将“仁”“义”精神传给了学员。在自己的生活中,殷长彬也变得更加珍惜与家人、与朋友的感情。

资助品学兼优的学子念大学,帮助因病返贫的家庭度过难关,为孤寡老人送去慰问……10年来,殷长彬没有再回过四川,但“公益”却像一颗坚强的种子,至今仍在他心中不断萌发。

10年,伤与痛不会忘记,温暖与帮助,一样不会被忘记。

殷长彬(前排中间)和朋友们到达四川绵阳? 

新闻推荐

从灾难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十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回首10年路,从昔日的一片废墟到如今生机勃勃的美丽家园,汶川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攻坚克难的重建奇迹,彰显了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强大信念,体现了脚...

汶川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汶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