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10年重生:从矿山到旅游小镇的转型之路
“5·12”地震10年后的清平。
矿车变身旅游观光小火车。
新建的咖啡馆。
“中国银杏沟”正在向旅游童话小镇转型。
10年,弹指一挥间。3000多个日日夜夜,渐渐抹去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人们的悲伤回忆,又悄悄添上了新的美好记忆。
10年前,那场大地震让绵竹清平满目疮痍,与其它“5·12”受灾地区不同的是,清平在这10年间,连续遭遇了2次“重创”——震后尚未恢复“元气”,便在2013年遭遇“7·9”泥石流,2015年突发“文家沟8·13”特大泥石流。
一而再的打击并没有毁掉这个小镇,而让它在一次次的挫折中逆袭而上,涅槃重生,走上了转型之路——从矿山迈向旅游童话小镇。
10年后的清平,矿车变身旅游观光小火车,建设中的“金色大道”,暑期就将开通的“水上乐园”……“童话元素”在素有“中国银杏沟”之称的小村落里逐一呈现。
灾后的重生
2018年5月,震后10年的清平在初夏的阳光里,显得如此通透,远处的龙门山仿佛就在眼前。还未进入避暑高峰期的清平游客并不多,恰是如此,多了一份小镇独有的静谧。道路两旁青翠的银杏叶虽不如金秋时节那样绚烂,却显得格外清新。在棵棵银杏的衬托下,民居改造而成的咖啡馆显得更有格调。
小镇上的居民来来往往,刚在集市上买完菜后悠闲地往家走,路上偶尔碰到熟人便停下脚步打声招呼、聊聊天。封矿后,在矿上工作的人失去了经济来源,年轻的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也有个别矿工留了下来,迎合小镇的发展,开起了咖啡馆、农家乐、民宿等。
盐井村委会外的主干道上,两旁的民居里已有村民在动工修建庭院。“今年要对这22户集中居住点的房屋庭院进行改造,建成统一的风格,小资、有情调,为旅游小镇营造出浓厚的氛围。”盐井村支部书记邓兴洪说,改造的资金村民出资一部分,政府补贴一部分,庭院改造相当于是村民发展旅游+民宿的基础投资建设。
上午10点,在一家名叫“遇见”的咖啡馆前院里,一群老年合唱团的叔叔阿姨们尽兴地弹唱着,一曲唱罢,爽朗的笑声紧接着传来。老板付大红和妻子正在院子里整理花草,准备在今年客流高峰期来临前,把院子打造得更舒适、更美一些。因为每年“五一”之后,作为避暑胜地的清平又会热闹起来。
付大红以前是一名矿工,在矿山上当过放炮员,那时矿山上缺人,哪个职位空缺,他就去干哪个工种。两年前,他辞去矿山上的工作出去干了几年,去年听说清平要转型开发旅游,在邓兴洪的邀请下,他和妻子回到家乡,把自家的房屋改造成一家咖啡馆。
艰难的转型
村民付元俊也是一名矿工,直到去年封矿之前,他都还在矿山上做管理工作。封矿后,他不得已只好外出谋生路。最近才回到清平家中,修缮门前的庭院,为避暑经济的到来提前做准备。
付元俊是清平最早一批做农家乐和民宿的,素有“中国银杏沟”美誉的清平一到夏天就涌来大批避暑的游客,那时的付元俊还在矿山工作,整个夏季雨期正好是矿工的休假期,他就利用这个时间段在家里开起临时农家乐接待游客。“楼上楼下有5间房,按照标间设置了2张单人床,这些都是现成的,随时可以收拾好接待游客。”付元俊说,看到清平的旅游经济有复苏的迹象,他也在考虑加入发展旅游+民宿的大军。
事实上,像付元俊这样踟蹰不前的村民还有很多,迈开步子进入一个把握不大、未成气候的领域,村民们各有担忧。
“这也是转型的难点。”作为盐井村的村支部书记,邓兴洪为了鼓励村民发展旅游+民宿,想尽了办法,开动员大会、苦口婆心劝说、党员带头做示范等,到如今总算有点起色。
早在2014年,邓兴洪就想重拾盐井村的旅游经济,因为那时盐井村辖区内的矿山资源已经面临枯竭,未雨绸缪,寻找新的经济来源才有出路。但因当时紧迫感并不强烈,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转型之路始终未能开启。
直至封矿,转型迫在眉睫。
盐井村的艰难转型折射出的更是整个清平的转型难,因矿山停产倒逼产业转型尚未取得全面突破,加之缺少旅游发展规划,现行规划滞后已影响推进项目的正常审批,导致清平招商项目未取得实质性突破,第三产业还仅仅停留在起步阶段,吃住行游购娱几大旅游要素还不齐备,出现只见游客不见钱的困境;旅游季节的周期性、延展性深度不够;产业转型配套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游客接待能力目前仍然停留在低层次、低消费阶段,亟待提升。
未来的方向
“但迎难而上不正是清平这10年来一直在努力做的事吗?”清平的相关负责人坦言,目前,小镇以创建4A级景区为抓手打造特色“童话小镇”,的确面临诸多难题,但既然坚定了目标,就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前行。
去年暑期,清平的“萤飞谷”吸引了大批游客夜晚留宿,一睹夏夜里犹如点点繁星的萤火虫。这是清平打造童话小镇的景点之一——利用山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所孕育出的自然精灵“萤火虫”为主要元素,辅以夜光工程打造以“童话浪漫”为主题的萤火虫观光科普项目和唯美夜景项目。目前萤飞谷已运营近两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了绵茂路贯通后清平旅游振兴的引爆节点。
银杏是清平镇的另一个“吸金点”。素有“中国银杏沟”之称的清平今年重新启动了“银杏节”,为此清平镇将以秋季漫山遍野金黄的银杏林、山区天然红叶林区、冬季雪景为背景,通过建设登山游步道将各观景小点相连,打造以“童话色彩”为主题的观光登山项目,规划占地3000亩的滑雪场项目也在稳步持续推进中。
此外,清平还将以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打造以“童话游乐”为主题的洗肺骑游、小火车、戏水、漂流、森林探险、CS等。
“发展旅游,就要留得住客人,拉动小镇的经济增长。”清平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清平还将以羌汉民俗体验、农事体验、羌汉美食制作体验、矿工体验为载体,打造以“童话体验”为主题的民俗民宿、民族歌舞、田园咖啡、矿工模拟等体验项目。目前,田园咖啡聚落已建成,近20家农户投入运营,带动全镇近百户农房变客房。
至此,清平的旅游将不在局限于夏日的避暑经济,而是具备一年四季都能吸引游客的旅游景点。
从矿山转型到旅游童话小镇,清平镇的发展,既为了留住游客,更为了留住小镇的原住民,一个看得见水,望得见山,留得住乡愁的小镇,人气才能越来越旺,才能走向更好的未来。
文/本报记者王珊珊
图/本报记者毛健
“5·12”地震10年后的清平。
矿车变身旅游观光小火车。
新建的咖啡馆。
“中国银杏沟”正在向旅游童话小镇转型。
10年,弹指一挥间。3000多个日日夜夜,渐渐抹去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人们的悲伤回忆,又悄悄添上了新的美好记忆。
10年前,那场大地震让绵竹清平满目疮痍,与其它“5·12”受灾地区不同的是,清平在这10年间,连续遭遇了2次“重创”——震后尚未恢复“元气”,便在2013年遭遇“7·9”泥石流,2015年突发“文家沟8·13”特大泥石流。
一而再的打击并没有毁掉这个小镇,而让它在一次次的挫折中逆袭而上,涅槃重生,走上了转型之路——从矿山迈向旅游童话小镇。
10年后的清平,矿车变身旅游观光小火车,建设中的“金色大道”,暑期就将开通的“水上乐园”……“童话元素”在素有“中国银杏沟”之称的小村落里逐一呈现。
灾后的重生
2018年5月,震后10年的清平在初夏的阳光里,显得如此通透,远处的龙门山仿佛就在眼前。还未进入避暑高峰期的清平游客并不多,恰是如此,多了一份小镇独有的静谧。道路两旁青翠的银杏叶虽不如金秋时节那样绚烂,却显得格外清新。在棵棵银杏的衬托下,民居改造而成的咖啡馆显得更有格调。
小镇上的居民来来往往,刚在集市上买完菜后悠闲地往家走,路上偶尔碰到熟人便停下脚步打声招呼、聊聊天。封矿后,在矿上工作的人失去了经济来源,年轻的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也有个别矿工留了下来,迎合小镇的发展,开起了咖啡馆、农家乐、民宿等。
盐井村委会外的主干道上,两旁的民居里已有村民在动工修建庭院。“今年要对这22户集中居住点的房屋庭院进行改造,建成统一的风格,小资、有情调,为旅游小镇营造出浓厚的氛围。”盐井村支部书记邓兴洪说,改造的资金村民出资一部分,政府补贴一部分,庭院改造相当于是村民发展旅游+民宿的基础投资建设。
上午10点,在一家名叫“遇见”的咖啡馆前院里,一群老年合唱团的叔叔阿姨们尽兴地弹唱着,一曲唱罢,爽朗的笑声紧接着传来。老板付大红和妻子正在院子里整理花草,准备在今年客流高峰期来临前,把院子打造得更舒适、更美一些。因为每年“五一”之后,作为避暑胜地的清平又会热闹起来。
付大红以前是一名矿工,在矿山上当过放炮员,那时矿山上缺人,哪个职位空缺,他就去干哪个工种。两年前,他辞去矿山上的工作出去干了几年,去年听说清平要转型开发旅游,在邓兴洪的邀请下,他和妻子回到家乡,把自家的房屋改造成一家咖啡馆。
艰难的转型
村民付元俊也是一名矿工,直到去年封矿之前,他都还在矿山上做管理工作。封矿后,他不得已只好外出谋生路。最近才回到清平家中,修缮门前的庭院,为避暑经济的到来提前做准备。
付元俊是清平最早一批做农家乐和民宿的,素有“中国银杏沟”美誉的清平一到夏天就涌来大批避暑的游客,那时的付元俊还在矿山工作,整个夏季雨期正好是矿工的休假期,他就利用这个时间段在家里开起临时农家乐接待游客。“楼上楼下有5间房,按照标间设置了2张单人床,这些都是现成的,随时可以收拾好接待游客。”付元俊说,看到清平的旅游经济有复苏的迹象,他也在考虑加入发展旅游+民宿的大军。
事实上,像付元俊这样踟蹰不前的村民还有很多,迈开步子进入一个把握不大、未成气候的领域,村民们各有担忧。
“这也是转型的难点。”作为盐井村的村支部书记,邓兴洪为了鼓励村民发展旅游+民宿,想尽了办法,开动员大会、苦口婆心劝说、党员带头做示范等,到如今总算有点起色。
早在2014年,邓兴洪就想重拾盐井村的旅游经济,因为那时盐井村辖区内的矿山资源已经面临枯竭,未雨绸缪,寻找新的经济来源才有出路。但因当时紧迫感并不强烈,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转型之路始终未能开启。
直至封矿,转型迫在眉睫。
盐井村的艰难转型折射出的更是整个清平的转型难,因矿山停产倒逼产业转型尚未取得全面突破,加之缺少旅游发展规划,现行规划滞后已影响推进项目的正常审批,导致清平招商项目未取得实质性突破,第三产业还仅仅停留在起步阶段,吃住行游购娱几大旅游要素还不齐备,出现只见游客不见钱的困境;旅游季节的周期性、延展性深度不够;产业转型配套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游客接待能力目前仍然停留在低层次、低消费阶段,亟待提升。
未来的方向
“但迎难而上不正是清平这10年来一直在努力做的事吗?”清平的相关负责人坦言,目前,小镇以创建4A级景区为抓手打造特色“童话小镇”,的确面临诸多难题,但既然坚定了目标,就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前行。
去年暑期,清平的“萤飞谷”吸引了大批游客夜晚留宿,一睹夏夜里犹如点点繁星的萤火虫。这是清平打造童话小镇的景点之一——利用山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所孕育出的自然精灵“萤火虫”为主要元素,辅以夜光工程打造以“童话浪漫”为主题的萤火虫观光科普项目和唯美夜景项目。目前萤飞谷已运营近两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了绵茂路贯通后清平旅游振兴的引爆节点。
银杏是清平镇的另一个“吸金点”。素有“中国银杏沟”之称的清平今年重新启动了“银杏节”,为此清平镇将以秋季漫山遍野金黄的银杏林、山区天然红叶林区、冬季雪景为背景,通过建设登山游步道将各观景小点相连,打造以“童话色彩”为主题的观光登山项目,规划占地3000亩的滑雪场项目也在稳步持续推进中。
此外,清平还将以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打造以“童话游乐”为主题的洗肺骑游、小火车、戏水、漂流、森林探险、CS等。
“发展旅游,就要留得住客人,拉动小镇的经济增长。”清平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清平还将以羌汉民俗体验、农事体验、羌汉美食制作体验、矿工体验为载体,打造以“童话体验”为主题的民俗民宿、民族歌舞、田园咖啡、矿工模拟等体验项目。目前,田园咖啡聚落已建成,近20家农户投入运营,带动全镇近百户农房变客房。
至此,清平的旅游将不在局限于夏日的避暑经济,而是具备一年四季都能吸引游客的旅游景点。
从矿山转型到旅游童话小镇,清平镇的发展,既为了留住游客,更为了留住小镇的原住民,一个看得见水,望得见山,留得住乡愁的小镇,人气才能越来越旺,才能走向更好的未来。
文/本报记者王珊珊
图/本报记者毛健
新闻推荐
本报讯5月11日,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安庆市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各县(市)、区减灾救灾委员会和市减灾救灾委员会成员单位根据市减灾救灾委员会的统一部署,围绕“行动起来,减...
汶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汶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