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变化叫脱胎换骨
武罐、成武高速公路武都吉石坝回接处 梁新勇 金奉乾 供图
时光已逝,记忆如一根橡皮筋,总是在特定的点上,猛然把一切拽回到原来的事和人。10年了,经历了灾难的他们,如今,已勇敢地走出阴霾,以全新的姿态生活在幸福和快乐的新家园……
大寨村
脱胎换骨之后 走上振兴之路
西部商报讯 首席记者金奉乾 通讯员吴庭栋 陇南成县店村镇大寨村,曾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遭遇过倾覆之殇,全村受灾面达82.4%。这个10年前遭受地震磨难后重获新生的美丽村庄,已经脱胎换骨,豪迈地走上了振兴之路。
时隔10年,记者再次来到大寨村,感受到的是一个安宁、殷实和欣欣向荣的村庄。
王海莲家在大寨村四社的马路边,拱形的铁大门和葡萄叶子遮阴的院子俨然形成了一条美丽的“绿色通道”,院子里的台阶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花卉盆景。据她介绍,“5·12”地震使她家的六间平房轰然倒塌,家里受损严重。2008年年底,王海莲一家通过灾后重建入住新居。
“10年了,时间过得好快啊!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家里建起了新房,两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还办了企业成了老板,女儿在县直单位上班,如今儿孙满堂、家庭幸福,我感到由衷得高兴!”王海莲对记者说。
大寨村曾在全县率先创建“双千田”“多千田”“万元田”高效农业发展模式,被誉为 “金色粮仓”,在“5·12”地震中,一度遭遇了严重的损毁。一路走过,记者看到许多村民在田间劳作,大棚蔬菜、露天甘蓝、地膜洋芋……绿白相间,目不暇接。
走进一座大棚,一社村民刘小洋正在棚里对蔬菜进行管护。刘小洋是店村镇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户”,这几年每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今年,他又搭建了4座大型蔬菜大棚。“这两天,紫甘蓝也开始销售了,按照每斤1.5元计算,这一座大棚的紫甘蓝,也能收入3000多元。”
“10年前的地震让我的蔬菜产业蒙受了损失,但我坚信生活会越来越好。这不,现在我家里也盖起了二层小洋楼。”刘小洋笑着说。
站在村前,望着一座座漂亮的新房和充满希望的田野,这个美丽的村庄,在大灾十年后,展现出的是比昔日更具魅力的风采!
苇子沟
曾经满目疮痍 现在到处生机勃勃
西部商报讯 首席记者金奉乾 通讯员张平良 5月12日,对于曾经遭遇汶川大地震波及受灾的陇南成县人民来说,这个日子意义重大。
2018年5月7日,记者再次来到苇子村采访。刚到村口,看到有些村民们正在摘樱桃,有些正在原来重建的房屋上加盖小二楼,房前屋后停放的小汽车比比皆是。10年后,曾经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面貌一新,到处焕发勃勃生机。放眼望去,是新建的砖瓦房、休闲文化广场、学校、公路……
走进高世海家,61岁的大儿子高兴地领着记者参观他家前几年盖的小二楼,宽敞明亮的院里,沼气池、自来水、有线电视、太阳灶和新式节能炕,样样俱全。
苇子沟村党支部书记高升强告诉记者,灾后重建中,他们村修通了西部乡镇第一条8公里长的通村水泥公路,653户群众中276户群众享受了2万元的特殊党费援建和无息贷款灾后重建政策,随后又依托危房改造、异地搬迁、精准脱贫政策,现在全村500多户群众已经修建了平房,全村18个社完成“万人饮水工程”,已建成沼气池300座和农电网改造。近几年,村上大力发展核桃、养殖、蔬菜等产业,仅170户群众生产手工挂面,每户收入都在一万元左右,群众产业扶贫初见成效。
苇子沟是传统的水泥匠村,10年前全村50多个青壮年外出务工,现在有近600人在外组团搞装修、搞建筑,有的购置了农用车跑运输,还有的做小本生意,日子有了新奔头。
龙潭村
美丽崛起 成为生态文明新农村
西部商报讯 首席记者金奉乾 通讯员冯丽蓉 蓝天白云下,行走在陇南康县阳坝镇龙潭村,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宽敞整洁的村道两旁盛放的鲜花,美得如同画卷,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里,洋溢着新生活的富足与惬意。然而,谁也想不到,这个美丽如画的村庄在10年前的汶川大地震中遭遇了重创,今天,龙潭村借助灾后重建的东风,一举成功“跃龙门”,成为全省生态文明新农村。
最近,西安市民张先生与家人自驾来到康县阳坝镇龙潭村。看到整洁的农舍、宽敞的村道、盛放的鲜花,他十分惊喜,连连感叹:“我真没有想到,农村还能这样干净漂亮!”
张先生不知道的是,眼前这个美丽的小村曾经遭受过汶川大地震的重创。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龙潭村受到波及,全村共有126户409间房屋倒塌,12户42间住房严重受损。
康县县委、县政府在灾后重建中,坚持灾后重建与美丽乡村建设、旅游开发相结合,以中央重建资金为支撑,按每个重建户2万元的补助标准,实施集中安置灾后恢复重建。2008年底,全村126户重建户建成了具有陕南和巴蜀建筑风格的青瓦白墙、尖顶平檐的农家小院民居,并于2009年1月全部入住新居。
2010年以来,县、乡两级政府结合陇南市“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和城乡环境清洁活动以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并整合多方资金,对龙潭村村民院落及周边环境进行了美化、亮化。2012年,该村被评为全省生态文明新农村。
闲暇时节,农家书屋里“淘金”的村民越来越多;夜幕降临,文化广场上扭秧歌的、跳广场舞的村民各得其乐、各展所长。借助重建,龙潭村成功“跃龙门”。
一位在外地工作的龙潭村人,在阔别龙潭村多年后回到灾后重建后的龙潭村时感慨地说:“咱们乡村不比城里差,如今龙潭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是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全村人民的努力造就了今日的新龙潭。”
行走在龙潭村,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乡村美了、产业旺了、村民富了、人心齐了……龙潭村美丽崛起,变的是美好的新生活,不变的是求真务实、兴村富民的初心。
半山村
生活甜如蜜 家家日子红红火火
西部商报讯 首席记者金奉乾 通讯员严艳 陇南市武都区角弓镇半山村地处城区以西30公里处的半山干旱地区,海拔1400多米,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313户1314人。10年前的“5·12”大地震导致半山村大量房屋倒塌、交通、供电、供水设施严重受损,一眼望去遍地残垣断壁,满目疮痍。10年后的今天,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安逸的景象:整齐的房屋、宽敞的街道以及广场上开心健身的村民……
村民高建春今年26岁,“5·12”灾后重建前全家居住在半山村旧庄,家中共有土木房屋7间,由于受交通和地理条件的约束,生活、出行、教育、饮水、就医等十分困难。“5·12”地震的发生导致他家的房屋严重受损、无法居住,生活十分困难。灾后重建家园,高建春拿到了2万元重建补助同时贷款2万元。在角弓镇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帮助下,高建春在半山村下坝修建了2层小楼,目前他家室内电器、家具一应俱全,更有太阳能热水器、煤气灶等过去农村很少见到的用具。
高建春对记者说,“现在,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村内道路全部硬化、路边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村里的广场配置了健身器材,茶余饭后人们还可以到广场上跳广场舞健身,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地震后这10年,半山村紧紧围绕“产业强村、特色富民”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支部+协会+基地”模式,建立了百亩改良花椒示范基地一处,发展会员5名,培育花椒技术人员20人。成立村级“1688”电商网店一家,全村花椒基地面积达1000余亩,2017年花椒产量2万斤,产值120万元。
新闻推荐
探访映秀花开了歌儿响起了人间大爱的地方洒满真情和阳光映秀花开了鸟儿飞来了山清水秀的地方充满生机和希望……5月6日,离“5·12”汶川特大地震10年的纪念日不到一周,汶川县映秀镇的人流明显...
汶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汶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