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润万物幸福长——“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水利事业成就综述
本报记者欧阳亚丽
一缕缕清泉奔腾欢笑,流进千家万户;一条条河道绿水如黛,观赏灌溉两不误;一座座水库碧波荡漾,焕发新彩……
时光飞逝,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转眼已过去十年。十年来,水利建设发生沧桑巨变,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长足发展,农村水利条件全面改善,防汛减灾能力整体跃升,水生态建设持续加强,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抓机遇建设骨干水利工程
2013年10月,上石盘电航综合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16年1月下闸蓄水。目前正在进行船闸工程建设。
上石盘电航综合枢纽工程是嘉陵江干流广元至苍溪河段四级开发的第一级,工程主要开发任务为建设城市水环境、发电、航运,并兼有提高城市防洪能力的作用,是事关广元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重大工程。
顺着西滨道一路前行,江面波光粼粼,视野开阔,心旷神怡。而今,项目的发电和城市环境功能已得到充分发挥。
后期船闸工程建成后,将实现栖凤湖与嘉陵江主航道连通,对打造市城区栖凤湖至昭化古城以及嘉陵江沿岸的水上交通及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广元市抓住国家实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机遇,立项争取了乐园、双峡湖、曲河、大寨、雷家河、鱼洞河等6座中型和梅岭关、杨家河、剑门、二郎关、东阳沟等5座小型水库新建工程。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全面建成并投产运行,灌区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武引二期灌区项目正加快建设,东河流域罐子坝大型水库项目投资协议成功签订。
这一大批大中型水利工程立项上马、开工建设,将全市蓄引提水能力在2008年前的基础上提高6.18倍。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难题
因水兴农,因水兴村。骨干工程与毛细血管配套,一个个农村集中供水点,将干净的自来水输送到千家万户,老百姓不再为一口放心水发愁难过。
近年来,广元市加快构建以区域集中供水工程控制为骨干、以分散工程为补充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网络,提高集中供水保障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合格率,构建“精准到户”的饮水安全保障体系。
在一系列建设过程中,广元市广大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率大大提高,水质合格率不断提升。
“以前我们这里吃的水都是自己在山上牵的,或者去井里挑的,费时费力不说,经常还是靠天喝水,遇到天干时喝水困难,要跑老远去挑水回来。”朝天区西北乡车坝村村民雍春兰感叹。“现在好了,自来水通到每家每户,水龙头一拧开,干净水就来了。水质量也不错,现在真的是一年四季喝水都不用愁啊。”
记者获悉,而今,广元市已累计解决124.42万农村人口和13.58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6%,覆盖贫困人口12.88万人。此外,也为保障年度贫困村脱贫摘帽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
农业要发展,水源是基础,更是关键。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都得益于水源的有力保障,这就与广元市农田水利的建设分不开。
广元市通过观念转变、项目统筹、产业转型、机制创新等,强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力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利州区宝轮镇小岭村4组一直存在农业灌溉用水难的问题,而后,该村对水利基础设施进行新修、整治,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山坪塘、蓄水池、石河堰及灌渠等各类水利设施一应俱全,村民用水方便。而得益于各类设施的滋养,该村的农田发展持续向好。
“用水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水利基础设施建好后,我家2亩多农田的用水就再也不愁了。”村民罗生连高兴地说。
近年来,全市投入各类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以“五小”水利为依托,大力开展小型水利设施新建、整治、维修。同时,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园区产水配套项目建设,保障水平高、支持作用明显。
截至2017年底,全市灌溉面积已累计达到14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13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到66万亩,蓄引提水总量提高到49亿立方米,全市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新闻推荐
主题活动现场的部分获奖者本报讯(甘家武记者刘晓东文/图)为纪念“5·12”汶川地震十周年和“5·12”国际护士节,进一步弘扬爱国、感恩、励志、奋进的精神,8日下午,绵阳富临医院开展了以“大爱感恩,传承...
汶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