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10年 川版图书铭刻不能忘却的纪念

四川日报 2018-05-11 08:05 大字

更多详情,请扫描二维码获取。

5月8日,“5·12”汶川特大地震10年图书出版座谈会在北川召开。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四川民族出版社等10余家出版单位厚积薄发,推出了大批讴歌人间大爱的文学作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成果、地方史志、图片资料等。

一系列图书,为抗震救灾精神提供鲜活资料和史实依据,四川出版的这次集体发力,意义重大。□本报记者肖姗姗

种类丰富川版图书讲述地震10年

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10年,为充分反映灾后重建成就和灾区新貌,进一步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四川各大出版社提前谋划,专题研讨,集中出版了一批反映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优秀川版图书。这些图书中,既有纪实文学作品、长篇小说、历史方志,又有科技科普专著、少儿文学、美术画册。省委党校“5·12”汶川地震灾害应对研究与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陈旭坦言:“我们要持续对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进行深入研究,以图书的形式,进行总结和反思,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了四川省第一部为记录重大事件而编纂的专题性志书《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四川民族出版社在抢救、保护和传承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出版了大型古籍作品《羌族萨朗》(三卷),该书创作历时7年,抢救性地搜集、记录、整理了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各地的萨朗歌曲、舞曲数千首。四川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十年再回眸:汶川大地震亲历者口中的抗震救灾精神》《汶川大地震十年祭:来自亲历者的口述》。四川大学出版社总编辑邱小平表示:“口述史料,对抗震救灾精神的挖掘、整理与应用进行研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社会价值。”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我走过震后的汶川》,除了学术的严谨,背后的故事充满温情,总编辑王祝英透露:“这是著名地质学家刘兴诗教授写的,他以70多岁的高龄多次进入灾区调研,对地震的地质结构及成因进行深入理性的分析,并提出了专业的重建意见。”

除了记述历史,有多家出版社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地震幸存者,《北川往事》《我们长大啦: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十年成长记》《爬出废墟的孩子们——20位汶川特大地震小伤员的10年成长》等纪实类文学都相当有分量。

振兴出版精耕细作走向更大市场

打造抗震救灾精品主题图书,10年来,四川各大出版社从未间断。迄今为止,新华文轩旗下的9家出版社出版了200余种地震主题图书,累计印刷超过500万册,累计造货码洋超过1.6亿元;四川大学出版社目前已经出版及正在编辑中的地震类图书达到68种;四川民族出版社自灾难发生的那一刻起,当月就出版了《抗震减灾急救手册》(藏文版),并及时送达灾区。之后又陆续推出了50多个品种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图书……这些图书有很多从立项时就入选国家出版基金等国家级重点出版项目,多部图书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国家级大奖。

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总监王华光表示,重点打造抗震救灾精品主题图书,既是对抗震救灾精神的弘扬,更是振兴四川出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前后耗时9年,编辑周期就长达5年。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刘吕红点赞四川各大出版社,认为这些精耕细作的出版物都做到了“将话筒交给小人物,让他们去话大主题,把话筒还给老百姓,让他们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新闻推荐

10支队伍同台比拼救援实力

狭小空间破拆作业本报讯(记者邓雪琳文/图)昨(10)日,作为“社会力量参与汶川抗震救灾十周年纪念活动”重要内容之一的全国社会救援力量技能竞赛在北川开赛。来自全国各地的10支救援队伍近200名救援人员...

汶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汶川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