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十年转身从“重装之都”到“智造之城”
四川美丰厂区一隅
绵竹年画村村口
四川美丰车间工作人员
扫二维码看视频专题
扫二维码进入网站专题
扫二维码参与微博互动
东方电气去年完成发电设备产量3047.72万千瓦、四川美丰低冰点车用尿素项目验收、宏达股份投巨资升级改造环保设施……
本期主题
转型发展
数据摘要
德阳 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60.6亿元,较2008年增长近两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2008年的1107家、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980.5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1378家、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3826.5亿元。
四川美丰(000731)
2017年车用尿素已成为行业龙头。生产车用尿素5.84万吨,销售5.78万吨。公司资产规模从2008年的38.80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43.74亿元。
东方电气(600875)
2017年营收规模达308.30亿元,发电设备产量连续多年名列世界前茅,业务遍及全球近70个国家和地区,完成发电设备产量3047.72万千瓦。
宏达股份(600331)
近年来投入近亿元,用于环保设施升级改造,仅2017年就完成了10万吨/年颗粒磷铵装置尾气深度净化技改等多项工程,磷化工及有色产业完成了结构调整、产品升级。
科新机电(300092)
上市后持续研发投入,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授权专利26件,其中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专利22件。营业规模从2008年的1.72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3.34亿元。
德阳是中国著名的重装之路,曾一度被誉为中国工业的脊梁。十年来,面对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态,德阳思考得更多的,是如何在重建中复苏,在复苏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
2018年5月3日,德阳日光倾城。大货车司机房师傅像往常一样,上午十点开车来到四川美丰德阳市嘉陵江西路分公司厂区库房装运尿素。随后,他会将满载尿素的大货车开往4公里以外的火车货运站德阳南站。从这里,美丰的化肥开始下一个路段的运输。这样的装载、运输、卸载过程,房师傅一天会往返一至两次,一次花费三小时左右。而在四川美丰分公司厂区内,还有很多等候的大货车师傅,整个装卸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这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年后,《金融投资报》记者在重灾区德阳亲历的第一现场,也成为揭开德阳十年转型发展的冰山一角。如今,德阳这座“重装之都”焕发出新的活力,成百上千的企业与数十万产业工人已走上转型发展之路。
四川美丰车用尿素订单排到半月后
十年前的5月12日,四川美丰化肥分公司与整个德阳乃至整个四川一样都经历了可怕的特大地震;十年过去了,这里已经没有了任何地震留下的痕迹,只有工作线上的老工人还能记忆起当初的地动山摇。不过,这些记忆比起现在的幸福工作生活,都成了过眼云烟。“十年前的地震对我们厂区有影响,停产了几天,但我们恢复生产很快,那年5月21日就重新出尿素,恢复算快的了。”十年变迁,四川美丰化肥分公司的厂区里早已没有地震的痕迹,但谈起起当年的地震,不少工作人员仍记忆犹新。如今,化肥行业已没有淡旺季之分,公司尿素生产线产能利用率长期在93%以上,日产尿素1000吨左右。
无独有偶,在复合肥生产车间,同样是轰鸣声中生产繁荣的景象。放料-装袋-缝袋-立袋-倒袋-压袋-复检-喷码-码垛,年产30万吨的复合肥装置正全自动化运行。“这条装置是2008年地震那一年开始建设的,2010年建成开车,是正儿八经的地震后运行的生产线。”四川美丰复合肥公司生产副总监姚兴琼指着生产线向《金融投资报》记者介绍,2014年这条生产线有一段时间满负荷运转,每天三班倒,日产达到1000吨。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美丰转型发展的拳头产品——车用尿素。早在2010年,四川美丰加蓝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就着手研究尾气处理液——车用尿素。经过多年发展,公司车用尿素已成为行业龙头。2017年生产车用尿素5.84万吨,销售5.78万吨,几乎满产满销。“每年的4-7月是车用尿素生产旺季,订单量很大,现在我们的订单排到了3000吨-5000吨,基本都在半个月之后了。”车用尿素生产车间的员工向记者透露,今年车用尿素的总体趋势比去年还要更好些,产量可能还能再上一层楼。
化肥分公司生机勃勃的生产场景只是四川美丰转型的一个缩影。事实上,经过十年的发展,公司资产规模也从2008年的38.80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43.74亿元。
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公司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的不断发力。截至2017年末,公司累计拥有省级和国家行业协会以上鉴定成果13项、国家有效授权专利47项,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8项。公司还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四川大学等合作进行新技术研发并自主研发,仅2017年就完成低冰点车用尿素、长效生态复合肥(尿基)等6个新产品开发项目验收。另外,截止2017年12月31日,公司技改及安全环保项目共计完成29项,完成率74.4%。
宏达股份近亿元用于环保升级改造
从成绵高速德阳北出口一出高速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大无比的风电机,这是东方电气旗下汽轮机新厂房地标。这个被很多人简称为“东汽”的企业,十年前就是地震重灾区绵竹汉旺的代名词。
作为我国最大的电力装备制造企业之一,东方电气在德阳乃至整个西南制造业中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2008年5月12日,原来位于绵竹市汉旺镇的东汽厂区遭受重创,308名职工及家属遇难,2200多台设备遭毁,直接经济损失达27亿余元。但是地震并未震垮东方电气,震后不到一周,公司就开始恢复生产。《金融投资报》记者在绵竹市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纪念馆了解到,仅用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东汽就完成了19个主要车间,占地2600亩的新基地建设以及上万名职工的永久安置任务,创造了四川灾后重建的“东汽速度”。十年跨越,东方电气2017年度营收规模达308.30亿元,发电设备产量连续多年名列世界前茅,发电设备及其服务业务遍及全球近70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公司完成发电设备产量3047.72万千瓦。
同样,经历过地震伤痛的宏达股份,也站起来了。2008年年报显示,“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公司本部有色金属、磷化工生产基地及德阳市境内的各控股子公司造成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和巨大的间接经济损失。加上彼时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市场状况恶化,2008年公司营收39.64亿元,亏损5.89亿元。作为化工企业,节能降耗是公司使命。十年间,宏达股份积极响应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加速推进产品升级换代。据了解,宏达股份发挥60余年的磷复肥生产经验和沉淀,延伸和拓展公司优质磷元素的产业链,重点发展复合肥产业,目前复合肥产能已达30万吨,品种已达200余种。近年来,公司还投入近亿元,用于环保设施升级改造,仅2017年就完成了10万吨/年颗粒磷铵装置尾气深度净化技改等多项工程,磷化工及有色产业完成了结构调整、产品升级。2017年公司实现营收46.23亿元,净利润2.06亿元,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一家集冶金、矿山、化工、金融于一体的上市公司。
还有十年间沧海桑田的金路集团(000510),公司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对外合作投资成立了教育公司,涉足教育产业;对外合作投资成立了物流公司,打造“大物流”格局,为公司探索业务转型升级作了铺垫。
还有地震后德阳新上市的唯一一家公司科新机电,公司主营三类压力容器产品的设计、制造、安装、销售以及民用核安全机械设备制造。上市后持续研发投入,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共拥有授权专利26件,其中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专利22件。公司营业规模也从2008年的1.72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3.34亿元。
绵竹年画村年销售3000万 1500人增收
地震十年,绵竹市涅磐重生。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0.7亿元,比2008年增长1.5倍,经济增速从快速恢复到新常态发展;2017年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9.2亿元、133.5亿元,均在2008年基础上实现翻番;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8.0亿元,比2008年增长3.5倍,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7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57034元,比2008年增长1.7倍。
绵竹年画村即是绵竹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据介绍,绵竹年画村是全国四大年画之一“绵竹年画”的发源地,地震之后政府统一规划,将射箭台村、大成村、石墙村三村重新整合建成了现在的年画村。5月3日,《金融投资报》记者一行漫步年画村,置身青瓦白墙的川西民居,眼见均是各式各样的年画贴满墙壁。“现在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卖年画,收入还可以。”年画村中一小吃摊主如是告诉记者。绵竹年画销售额已从2002年的不足40万元,增长至2017年的3000余万元,直接带动1500余年画人增收。
什邡市发展更不容小觑。《金融投资报》记者一行驱车来到什邡,必经一条宽阔的沥青道路,顺着道路前行不久,则可见到很多“感恩祖国感恩北京”的宣传语,感恩背后是什邡十年来的“换档提速”。
2008年什邡市GDP92.6亿元,之后其先后突破100亿元、200亿元大关,2017年GDP总量达到284.7亿元,是2008年的3.1倍;固定资产投资198亿元,是2008年的7.3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40户,较震前翻一番。
值得注意的是,十年重建发展,什邡市始终坚持绿色发展,106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被拒之门外,65家问题企业被关闭,101条落后生产线被淘汰,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18.32%。
记者手记
绿色发展开启“智造”征程
一朝地裂震川中,十载花开现欣荣。
从成都出发,经德阳,过绵竹,辗转什邡,看地震遗址,访上市公司,置身景区厂区,对话亲历者,观十年变迁......
记者也亲历过“5·12”汶川特大地震,虽未在震中,但当年也是延迟高考的一批;此次在绵竹汉旺镇地震遗址公园再见到当年的种种情形,还是眼泛泪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见到重灾区绵竹和什邡灾后十年的欣欣向荣,记者心生震撼和感慨。
事实上,除了地震遗址和受访者口述,记者一行很难感受到当年地震留下的痕迹,而震后十年德阳市的转型发展,毋宁说是其作为重工业城市升级的必经之路。
一直以来,工业与制造就是德阳的代名词,既是“重装之都”,也是“制造之城”,“二重”、“东电”、“东汽”三大厂全都扎根于此:发电设备产量全球第一,全国60%的核电产品、50%的大型轧钢设备和大型电站铸锻件、40%的水电机组、30%的火电机组和汽轮机,都由德阳制造。但随着环保高压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从“重装之都”向“智造之都”转型,成为德阳的必然选择。
十年来,德阳紧紧抓住灾后重建、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机遇,积极探索德阳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通过创新驱动实施智能制造,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实施绿色发展,借助成德同城化发展等战略措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开启了“重装之都”的发展新征程。
十年,既是德阳灾后重建的十年,也是转型发展的十年,其以驱动智能制造,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要彻底转型成为“智造之城”,仍需要其在未来十年、二十年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
人物特写
四川美丰员工转型“集体照”
“这十年,我们都是跟随企业一起转型成长。”这句话,是四川美丰人说得最多的。
当年经历过“5·12”的员工,多数都还在四川美丰。王军即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
2008年,王军还只是四川美丰化肥分公司合成氨装置的工艺管理员,而这套装置是国内第一套纯国产的合成氨装置。地震发生后,公司合成氨装置停车,王军与同事们一起检测、试压,认真检修,所幸该装置不仅没有造成危险化学品泄露,还很快速恢复生产。“其实我是跟着这台装置成长起来的,之后一直负责这台装置的技术,对它还是很有感情的。”王军告诉《金融投资报》记者,公司很重视技术人才,企业文化也比较聚人心,所以自己在这里成长,工作也很开心。
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企业,四川美丰给王军带来的不止成长。现在,王军已经是合成氨二车间工艺副主任,而且还获得公司首届劳模、遂宁市第四届劳模,其妻子也是在四川美丰相识相知相爱的,如今儿子已经上高中,家庭美满。“十年间,收入肯定也有增加啊!”当记者问及收入,王军颇有些腼腆地说,以前有福利房,收入高了之后在德阳市区买了房,企业增效我们员工也跟着发展了。
跟着四川美丰转型的,还有装卸工人周师傅。“这十年,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美丰公司技改,自动化水平高了,我的体力劳动少了很多,工作更轻松了。”搬完一袋尿素,还没来得及摘下防尘口罩,后背略微有些佝偻的周师傅对记者如是回答,黝黑的脸上虽无甚表情,但话语间显示出的,无疑是对这份工作的肯定。
周师傅是罗江县白马镇人,十年前就是四川美丰的装卸工人。当年地震同样波及到他的家,后来房子大部分都重新修了。随着企业的发展,周师傅的工资也水涨船高,用他的话说就是,“挣得多,干得比较开心!”《金融投资报》记者在走访中了解中,四川美丰员工流动性小的原因,归根结底是企业具有凝聚力,因此,员工才能跟随企业一起成长、一起转型。
本版稿件采写 记者 刘柯苏启桃 陈美 郑翔
新闻推荐
发布会现场中国经济网图“在华西时,就像回到了婴儿时,被所有人以最大的善意与爱意来对待。一点儿一点儿努力着想要快点儿好起来,对医生“以后戴上假肢就跟以前完全一样,不会有太大影响”的说法深信不...
汶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汶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