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十周年生态环境恢复明显
人民网北京5月9日电(记者赵竹青)今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了解到,该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自今年3月启动的“汶川地震十周年遥感动态监测”工作,目前已取得一系列进展。研究显示,汶川灾后重建成效显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活跃度降低,灾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修复。
研究人员对汶川地震5个大型滑坡群的遥感动态监测发现,截至2018年,各大型滑坡群的滑坡体植被覆盖恢复整体状况良好,已从初始发育阶段向稳定状态转化,且滑坡活动强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研究认为,十年间,震区政府与人民群众采取了相应防护措施,包括削坡卸载、植被修复等,地质灾害活跃度降低,植被修复整体情况良好。
研究人员监测了震区36个、占灾区70%的堰塞湖动态变化情况,显示大部分堰塞湖已完全疏通,小部分未疏通堰塞湖经过人工加固等措施,目前坝体均保持稳定。
研究人员还对汶川震区及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等重点受灾区植被恢复情况进行了动态监测和评估。震后大熊猫栖息地内植被受损严重,目前仍处于持续恢复状态。监测显示,震后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水土流失状况也得到逐步改善。
另外,在灾区城镇重建方面,研究人员对房屋倒塌重灾区什邡、绵竹和安县(现为安州区)进行了建筑区现状提取和变化分析,显示灾区重建成就显著,与灾前对比建筑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同时,10年重建期间地表覆盖呈现了从剧烈到平稳的变化。
据介绍,专项科研人员基于十年间多时相、海量卫星数据,以及高空遥感飞机及无人机获取的航空观测数据,对震区生态环境恢复、城镇灾后重建等进展成效进行了系统分析,旨在评估震区生态环境恢复进程,科学认知灾后恢复重建生态修复工作对灾区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的促进作用。
新闻推荐
四川日报讯(记者唐泽文张红霞)十年前,“5·12”汶川特大地震牵动人心。十年来,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与发展振兴,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灾区群众的自强奋斗,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守望相助,更离不开援建省(市)...
汶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汶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