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引领 新汶川凤凰涅槃
对话人
丁建庭 南方日报评论员
周明华 四川日报评论员
汶川写满了粤汶两地人民心手相连、重建家园的人间大爱
为灾区振兴增强“造血”功能,这是地震灾区新生的关键所在
广东的援建要力求做到今天解决急需,将来有利发展
周明华:所谓奇迹,从来就不是一时的激情喷发和瞬间的灵光闪现,而是一个持续努力中从量变到质变的累进过程。回望汶川灾后重建中那些动人的片段,我们至今仍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地震发生后,广东省对汶川开展对口援建工作,粤汶连手,真情涌动,共奏一曲重建家园的奋进之歌。
丁建庭:地处震中的汶川县,是大地震的一个标志性“符号”。10年过去,这里虽曾留下了无法拂去的地震记忆,但也见证了一个新汶川的崛起,其间写满了粤汶两地人民心手相连、重建家园的人间大爱。近日,我再度走进汶川,切身感受到昔日灾区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映秀、水磨、萝卜寨、璇口镇,还是县城威州镇以及龙溪、克枯等乡镇,高标准建设的学校、医院、住房、广场等,已成为汶川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当地人住进了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对更加美好的生活充满了期待。
周明华:汶川巨变,折射科学的重建理念。以往谈重建,大多只是强调原址复原,相对来说缺少布局未来的长远眼光,缺少对一个地方发展内生动力的深度挖掘。新汶川之所以让人刮目相看,源于其重建不仅保留了浓郁的地方特色,更融入了许多新观念、新创意、新元素。如今的汶川,城乡布局全面优化,产业调整加快步伐,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丁建庭:是的,之所以能有今天这样的巨变,靠的是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指引。虽然重建始于10年之前,但人们于实践中体现出来的重建理念,其中的精髓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以水磨为例,水磨古镇震前是工业重镇,地震使得原有工业基础顷刻覆灭,原址也失去了再发展工业的条件。怎么办?靠转型。如今的古镇既古典又现代,街旁店铺林立,游人如织,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告别曾经污染严重的工业,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同步推动种植业、畜牧业发展,不走回头路,注重创新,突出绿色,秉持开放,体现协调,坚持惠民,这样的重建思路难道不是新发展理念的有力证明?这样的一个新水磨又怎么不让世人为之惊叹?当然,水磨古镇的变迁只是灾后重建发展的一个范例,背后也说明了新汶川的崛起恰恰离不开新发展理念的引领。
周明华:再造一个新汶川,不只是给当地群众安一个家,更重要的是解决他们以后的生计问题,为灾区振兴增强“造血”功能,这是地震灾区新生的关键所在。在这方面,听闻广东从援建一开始就立足于“输血”与“造血”并举,加强规划,调整结构,布局未来,为灾区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丁建庭:正如时任广东对口援建汶川工作组组长陈茂辉所说,广东的援建要力求做到今天解决急需,将来有利发展;现在能够安居,今后能够利业。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需,这样的重建思路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频共振。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发展思想作支撑,汶川在几年前就已基本实现“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并在未来一段时间展现出强劲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新闻推荐
□本报评论员“十年后,我也要开朵花。”地震发生后奔跑10多公里返回都江堰初中母校救援的“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少年”梁强,经历大学、国企、创业、北漂,如今管理着自己的项目团队。十年前,梁强说:“感动...
汶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汶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