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华:心灵会说话
本报记者 邓晓洪
还有几天就是“5·12”汶川大地震10周年,蒋华想起自己参与救援的情形,心头就有刀割般的疼痛感。
那时他在重庆医科大学读研,学的是骨科专业。重医与第三军医大有很多合作,作为学生,他跟随军医大救援队前往什邡参与救援,帮助老师进行伤情分级、转运病人,并协助老师进行急诊手术。地震发生当晚,他们处理了200多个伤员,现场条件有限、人手少,因而在他心中留下了一道难以弥合的伤口,一触碰就痛。
心灵的伤口是一名5岁的孩子留下的,他被掉落的玻璃切掉了半个手掌。孩子的手没能救回来,蒋华多年以后讲起这个故事,依然眼泛泪光。他口中没有豪迈的句子,但明显能够感知到,这个埋藏在心底的故事,在不断鞭策着他成为一名好的骨科医生。到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当上一名骨科医生后,他一直努力地往好医生的路径上走。
做医生,要静得下来
在医生这个圈子里,有很多是“世家”,从小的耳濡目染,对他们的职业选择起着很大作用。
蒋华也不例外。
他父母是重庆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家也住在医院大院内。父母上班早,没时间弄早饭,父亲就为他削一根胡萝卜。从幼儿园开始他就自己上学放学,中午回家,把头天剩饭热一热,和着酱油就吃;下午放学,就到父母的科室里写作业,直到他们下班。
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蒋华,对这些经历并没有觉得是苦,相反,父母做事的细节像一颗种子在他心头发出芽来。做护士的母亲把现在护工做的工作都干完了,“她帮助病人洗漱、翻身、掖被子,面对病人的时候,脸上的温情让人觉得这工作特别神圣。”
这种细节被蒋华捡拾到,在当医生以后,无论工作有多忙、下班有多晚,他都会到病房里看看自己的病人,特别关注次日要手术的,他们的精神状态怎么样、生命体征是否平稳、术前准备是否充分,如果不完成这些事,他心头不会踏实。
当医生的父亲后来从事行政工作,认为自己字写得不太好,就天天晚上回来练,蒋华也跟着练。父亲告诉他,当医生,就是要静得下心来,“想做好一件事,沉得下来,就一定能做好。”那时蒋华还小,父亲的话似乎是自我鼓励,但让他植根于心。
父母职业的神圣感让蒋华在高考时顺理成章地报考了中国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又回重医读研,因为喜欢成都这个城市,研究生毕业,他赴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当上了一名骨科医生。
心灵会说话,医患关系可以零距离
“5·12”汶川大地震的救援经历,让蒋华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和重要,“作为医生,更应该倾力去呵护每一个病人。”
这影响了他的购房。2009年到市二医院上班后,父母从重庆赶来帮他看房,他们看上了东郊二环路外一套房,环境好、户型好,就是距离医院稍远。蒋华最终买了武成门大桥旁边一套环境和户型都不那么好的房子,图的就是离医院近,“晚上有急诊,几分钟就可以到医院,对病人来说,晚来一分钟都是危险。”
2012年1月4日夜,一个40岁的车祸受伤女性被送到医院,接到急诊电话,蒋华快速抵达医院。该女性伤情严重,“右臂肱骨、血管、肌肉都断了,只有些皮肤还连接着,好在是,神经还在。”地震时那个5岁小男孩的悲剧似乎重现了,“我不能让她也残了。”那天晚上,他和骨科专家马红兵一起奋战10多个小时,把断骨接上,在显微镜下把血管和肌肉接上。手术室外,家属很悲痛,他们认定亲人会失去右臂,全然没想到医生会把如此严重的残肢接好。
这名姓张的大姐在康复后,右手功能几乎没受到影响,她们全家对蒋华和马红兵充满感激,直至现在,节假日必定会给医生发送祝福问候信息。
“要有信念,静下心来,一定做得好。”蒋华一直牢记这句话,因而从细节上对人心的关照成为一种习惯,这个习惯又让他获得了病人的信任。
一个患骨肉瘤的婆婆,手术是蒋华做的,蒋华添加了老人的微信,便于随时关注病情并指导。婆婆因而对他产生了无限的信任,直到临终前,她都时时给蒋华发信息,“给你发信息,证明我还活着。”乐观的婆婆有时这样调侃。婆婆术后存活了两年,于去年8月20日因多器官衰竭病故,之后她的家属告诉蒋华:“你的关心和鼓励让她心头有支撑。”
在蒋华看来,医生不是神,无法战胜所有疾病,但予人温暖可以让人性散发光芒。有个故事现在都仍在延续:天涯石街的黄大爷患膝关节炎,蒋华是他固定的医生,一来二去,两人成了忘年交,周末的时候,两人常常约着去钓鱼,相处如同亲人。
蒋华的经验证明,“心灵是会说话的”,如果真诚以待,医患可以实现心与心的零距离,而这种零距离,让他从医至今,没有一例投诉。
要让人看到,成都是个进取的城市
作为外科医生,无论如何与病人交心,最终需要靠技术说话。蒋华给自己设定了个区间目标:平均两年出去进修一次,不断把技术水平往上提。
2011年之前,市二医院骨科没有运动医学,他去川大华西医院进修了一年,其间又去西南医科大学学习肩关节和踝关节的关节镜技术,回到医院便将运动医学开展起来。2012年,他又申请去了香港大学做访问学者,“香港大学玛丽医院的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技术是顶尖的,我希望尽可能把世界先进的理念带回来。”作为一名年轻的骨科医生,这种上进精神不断在改变着他,病人越来越多,“每周坐诊一天,多的时候要看70个病人。”不论是手术病人还是门诊病人,当他们评价说“蒋华这个医生不错”时,作为医生的价值感就涌上心头。
在2015年之前,蒋华认为肩关节的手术是自己的弱项,于是申请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去进修,2016年12月终于成行。北三医院骨科的崔国庆教授是国内泰斗级人物,同时间去进修的医生最开始都争着跟崔教授上手术,但因为他的手术难度大、手术时间长,没过多久,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做了,而蒋华依然充满热情,“跟大师的手术,那是机遇啊,我怎么能白白浪费!”
所以崔教授每月16台手术,他台台都跟,半年96台手术,他跟了80台,自己的技艺因此也大涨,半年后回到医院,就能非常成熟地在关节镜下开展肩关节手术。那年,全国各地同批去北三医院进修的有300名医生,有6人被评为优秀进修医生,蒋华是其中一个。他说:“在职业上,我不能让人认为‘成都是个休闲的城市\’,我想让大家看到,成都是个进取的城市。”
2017年底,作为一个优秀的年轻医生,蒋华被派到市二医院托管的青白江区人民医院担任院务委员,分管医教、院感、质控等。从普通医生到管理人员的角色转变,让他有更高的视野来看待医疗,“我这才发现医院是如何运行的,比单纯面对病人要复杂得多。”视野的改变让他更清醒地认识到,要当好医生,必须要不断扩宽视野。
因而他又有了自己的“两年计划”:要去读博、要尽量抽时间去全国各地或者发达国家去学习。“我也许做不了像崔国庆教授那样的大家,但我可以做个业务精湛的‘匠人\’。”
新闻推荐
七一映秀中学(原汶川县漩口中学)教师杨勇强。映秀镇阴雨不绝。杨勇强迎着雨走进漩口中学地震遗址。十年了,这是他第二次来到这里。“我知道哪栋楼下面还埋着我们的学生,心里头难受得很,不愿意...
汶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汶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