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里的老党员
李福云(左三)带领大家健身。
于惠敏和她的黑板报。贠桂清(右二)向大家教授毛线钩织技巧。朱绶玲(左二)表演节目。
编者按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她们是社区中的老党员,她们用行动对“老有所用、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做了最形象的诠释,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各级党组织的充分肯定和社区居民由衷敬佩与尊重。在槐荫区,就有不少这样老有所为的居民——
社区里的头衔大妈
1949年出生的槐荫区居民李福云,退休后又在社区找到了“新工作”,头衔也多了不少,人称“头衔大妈”。热心大妈这是街坊给她的头衔
李福云的热心肠在纬十路社区是出了名的。
她所在的大院里有位80多岁的空巢老人侯奶奶,患有多种老年人常见疾病。李福云主动请缨,承担起照顾侯奶奶的重任。一年冬天,她来到侯奶奶家中,一股浓浓的气味直呛鼻子。是蜂窝煤的气味,李福云赶紧把门窗打开通风。经检查,煤炉的排烟口长时间未清理,造成无法排烟。李福云立即动手掏起烟灰,把烟囱都重新接好、用胶条密封好接口,保证了侯奶奶的取暖安全。谈到李福云,侯奶奶掩饰不住内心的感激之情:“这些年多亏了福云,她真是比亲闺女还亲。”
2013年春节过后不久,有一天晚上8点多,李福云跳完舞回家,刚走进楼道,就闻到焦煳味。回到屋里总是放心不下,晚上9点半了,她又穿上棉衣出来检查了每层楼道,看到楼道窗外的电线在冒火星,就在她喊邻居拉电闸时,火苗出现了,她赶紧找到一个干拖把把火苗扑灭,避免了一场意外事故的发生。楼上楼下的居民都说,身边多亏有这个“热心大妈”。队长教练这是队友给她的头衔
李福云是社区文体活动的组织带头人。
辖区有位老年人由于孩子工作忙不经常来看望,心情越来越郁闷。李福云听说此事,就想成立一个聊吧,让老年朋友能一起拉拉家常、谈谈国家大事、唱唱红歌。这个想法得到了老年朋友的热烈响应,她们给聊吧取了个响亮的名字“乐龄聊吧”。聊吧坚持每星期五在居委会活动,“吧主”李福云带领大家聊天、唱歌、跳舞。她看到电视上有柔力球队伍在表演,想到社区没有这样的文体活动队伍,就自己买了光盘自学柔力球表演的动作,组建起社区柔力球健身队。现在每周一、三、五下午,李福云会主动组织大家练习柔力球,“李教练”“李队长”的名号逐渐响亮。她精挑细选多名队员代表街道、区参加演出活动,深受群众喜爱。
书记大姐这是党员给她的头衔
李福云是纬十路居委会的“编外工作人员”,只要家里没事她就往居委会跑,有时一待就是一天。她将了解到的民情民意及时向居委会工作人员反映,主动帮助工作人员干点力所能及的工作。
在2010年全国第十次人口普查时,许多居民白天都在上班,入户工作只能在晚上进行。当时恰逢北大槐树街道棚改拆迁工作攻坚期,居委会的大部分工作人员都被抽调到拆迁一线,入户普查只有一名工作人员,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李福云了解这一情况后,每天吃完晚饭就来社区报到,协助工作人员认真细致地做好每户居民的入户登记工作,圆满完成了上千户居民登记,解了居委会的燃眉之急。2014年社区为居民贯通双气,关键时刻李福云又顶了上来,协助社区圆满完成了477户居民的登记工作,帮助这些家庭正式通气供暖,圆了多年夙愿。
李福云还是纬十路社区离退休第一党支部的支部书记,被身边的党员们称为“书记大姐”。她常说人退休,工作退休,但是思想不能退休,党员的形象要保持。她坚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参加社区党总支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收缴党费、发展党员、与新党员谈话等本职工作,还积极组织党员参加义工队、慰问病弱党员、打扫社区卫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等。每个月她都会认真组织社区党员学习,积极推动“我是党员我承诺,服务群众促和谐”活动。她积极做居民的思想工作,解决周围群众的家庭矛盾,同时要求自己的孩子们要上进、要有爱心。
人们经常问李福云:“你的头衔越来越多,意味着所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你不累吗?”她说:“人活着就要多做点有意义的事情,这些头衔都是对我所做事情的认可。共产党员没有退休制。今后,我还会一如既往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这样才能对得起我的这些头衔。” (本报记者刘晓群通讯员刘婷)
社区小黑板她的责任田
“不管春夏秋冬,无论严寒酷暑,您的身姿总是跳动在黑板前,用双手为我们描绘出美丽的画面……”这是槐荫区中大槐树街道忠厚街社区居民为87岁的社区老党员于惠敏写的一首小诗。从十几年前起,忠厚街社区的几块小黑板就成了于惠敏的“责任田”,至今已出了200多期。
执著的宣传志愿者
2004年,于惠敏的党组织关系转入忠厚街社区党支部。当时73岁的于惠敏很快融入社区工作中,不仅自己主动参加社区党支部活动,更带动了身边一批党员、特别是年轻党员积极参加党的组织活动。了解到社区由于缺少宣传阵地,部分居民不能及时了解党的最新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的工作时,她主动要求担任义务宣传员,专门联系设立了两块黑板,宣传党的政策和社区工作。
为了办好黑板报,老人自费订阅了多种党报党刊,了解最新的理论知识和新闻动态。
她发现,运用简洁明快的大字和丰富多样的图画来制作黑板报,既能把党的政策宣传到位,又让百姓喜闻乐见。她的黑板报美观可读,有些居民甚至在黑板报前拍照留念。
热心的环保志愿者
于惠敏热爱环保,不仅在家养花种草,还帮助所在的719号楼居民种植花草,让719号楼变成了干净整洁、花香四溢的温馨家园。她发现社区有很多没有利用的杂乱空地,于是发动社区居民在空地种花种树,使社区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她专注于月季花的种植,坚持不懈学习扦插技术,终于培育成活了几十株。她为各色月季取了好听的名字,把自己插好的月季分送给周围的邻居,帮助大家美化环境。久而久之,她成了闻名社区的“月季皇后”。无私的爱心志愿者
于惠敏是社区出名的爱心大使,虽然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但每当遇到重大事件,她总是毫不吝啬,慷慨捐款。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她献爱心毫不犹豫;党支部发出“特殊党费”的号召时,她又前来上交特殊党费。她还制作了“地震无情人有情”、“心系雅安,我们在一起”的专题宣传板报。作为社区慈善救助会的一员,她还不定期地帮助社区残疾人、失独家庭。
(本报记者刘晓群通讯员刘婷)闲不住的老楼长
贠桂清,66岁,槐荫区南辛庄街道北街社区的居民。一位普普通通的退休工人、老党员,像很多人一样要照顾身体不好的老伴儿、照看年纪尚幼的外孙女、想着一大家子的衣食住行……对于她,大家有一肚子疑问:家庭压力也不小,怎么会有这么多精力投身社区工作?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劲头帮助居民朋友?她的回答始终都是:“我是一个乐观的人,更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有困难都找她
贠桂清是南辛北街34号楼的楼长。谁家有困难都愿意来找她,什么事都愿意跟她唠唠。
2013年,社区进行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个别居民听到要安装水表,很反感地问:“会不会破坏装修啊?到时候损失你来赔偿吗?”她耐心地向居民解释:“这是政府的一项惠民工程,施工队伍都是专业的,不会破坏咱家的东西。一户一表改造完成后,可以减少跑冒滴漏,自己家用多少水一看表就知道。”在她的耐心工作下,居民打消了顾虑,积极配合改造,全楼居民都安装了新水表。
“玩”针织促就业
贠桂清爱好毛线编织,一闲下来就在楼下晒着太阳编织一些小动物、小摆件。慢慢地她发现,“玩”针织还能帮助一些困难的人找到就业的路子。邻居袁大姐从老家过来帮儿子带孩子,闲下来就跟她学习针织,凭着织些小东西赚钱补贴家用。
知道的人多了,想学习的人也多了,社区工作人员邀请她开设了毛线编织课程,专门针对社区女性免费教授,丰富她们精神生活的同时,也为低收入者提供创收新路子。
发动邻里组成志愿服务队
贠桂清在社区生活了几十年,见证了社区面貌悄悄发生的变化:新建了3层的居民活动中心,楼前空地上修建了供居民休憩的“暖心角”,多条道路上安装了摄像头,老旧居民楼内外也被粉刷一新……
社区的发展让闲不住的贠桂清也参与进来,她发动邻里组成志愿服务队,每天早晚巡逻,及时制止不文明行为,维护社区秩序;在创城、创卫期间参与楼院整治,帮助居民清理垃圾杂物,向居民宣传文明须知……渐渐地,社区居民耳濡目染,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到为社区服务的队伍中来,社区人的文明程度得到了很大提高,邻里相处也更加和睦。(本报记者刘晓群通讯员刘婷)
她是老有所为达人
在槐荫区中大槐树街道裕园社区有一位老志愿者,退休前任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现担任裕园社区老年大学校长兼艺术团团长。她就是79岁的朱绶玲。
学习达人
朱绶玲在职时教学能力突出、经验丰富,1993年退居二线的她被聘为督导员,直到2007年才得以清闲。完全属于自己的晚年生活开始了,可她并没有停下充实自己的脚步。终于有时间可以学习钢琴、声乐、诗歌朗诵了,这些都是她年轻时非常喜欢但没有时间学习的内容。她在省老年大学报名上各种学习班,一上就是10年,系统学习了她喜欢的所有课程,既圆了青年时代的艺术梦,又丰富了退休生活。
创作达人
看到自己生活的社区艺术团合唱队成员对唱歌充满热情却缺乏专业知识,朱绶玲主动提出教大家乐理知识、练声,把在老年大学所学的知识无偿分享给大家。她还编写节目,歌颂身边的好人好事。她编排了女声小合唱《可爱的家》,表达人们对裕园大家庭的热爱之情;创作情景剧《过生日》,并担任主演,体现居家养老政策给老人带来的好处及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她创作并激情朗诵了《党旗颂》,表达对党的感恩之情。她帮助艺术团组织了男声小合唱、女声小合唱,集导演、指挥、演员于一身。这些节目赢得众多掌声,广受好评。她认真贯彻党委指示,把艺术团办成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社区好人好事的窗口。
公益达人
朱绶玲不仅是社区文艺方面的主导者,在其他公益活动中也不甘落后。每年暑假,社区都设有“成长加油站”,邀请退休老教师为孩子们辅导功课,朱绶玲是最积极的一位。她上课形式新颖、内容丰富,除了辅导课本知识,还教授音乐,深受孩子们喜爱。她多次进行爱心捐款。2018年是她和老伴儿结婚60周年,子女们原本策划要庆祝一下,她和老伴儿却说,“还不如为社区作点贡献”。他们捐款5000元用来激励社区志愿者,也给自己留下永远的纪念。由于全身心投入社区的公益事业,朱绶玲多次获“公益之星”荣誉称号。
(本报记者刘晓群通讯员刘婷)
新闻推荐
讲述者:彭德华记录者:王锡刚今年33岁的彭德华是遂宁市一名消防老兵,参加了大小无数次救援。2007年7月,彭德华刚刚入伍下队来到遂宁。当时新桥镇发生山体滑坡,情况十分危急,坍塌的楼房里有三个小孩被困...
汶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汶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