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在西北地区开展颅底内镜手术

华商报 2018-04-24 02:54 大字

获奖人物:刘卫平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

获奖感言:作为军人,我们要随时听从国家和军队的召唤,作为医生,我们要随时听从病人的召唤,守护生命。

颁奖词

手上一把刀,心头一团火。刀是抗击病魔的利刃,火是仁心仁德的热火,刀无歇,火不熄。

“作为人体中枢神经,大脑被称为“生命禁区”,神经外科医生犹如在刀尖上走钢丝,每一个细微动作、每一次手术操作,都可能关系到生死,我们必须苦练技术,才能游刃有余。”从医35年,刘卫平始终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颅底外科是神经外科难度最大的一个亚专业,因为颅底是神经出颅和血管进颅内的一个重要部位,以往涉及颅底的手术基本都需切开头颅,严重的还可能要切开面部,这对患者的创伤非常大,风险也很大,很容易触碰到患者的神经或血管,而一旦出现意外就可能影响患者的部分机体功能,还可能造成颅内感染,此外,因为开颅会影响患者的面容,这对患者来说要面临极大的身心痛苦。

首先将内镜运用于垂体瘤手术

“咱就是做这事的,也知道开颅手术的风险和对患者的影响,我一直在想,怎样能够避免这样的大创伤手术。”2010年,作为国内第一批赴美学习神经内镜的专家,刘卫平来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学习,回国后,在科室的支持下,刘卫平率先在西北地区开展颅底内镜手术,首先将内镜运用于垂体瘤手术,并建立了纯内镜经鼻蝶手术的标准化流程。

“将内镜从鼻孔穿入颅底进行治疗,颅底内镜可以将病灶放大4倍,医生可自行调整角度观察病灶及周边情况,相当于将医生的眼睛前移至病灶处,医生可根据病灶情况直接进行治疗。”刘卫平说,这个手术不仅降低了患者的手术风险,不会损伤患者容貌,创伤小,而且患者住院一周就可以回家,完全恢复只要半个月时间,费用也小了。在此之前,我们无法预知患者的病灶详情,只能先进行开颅,开颅后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但显微镜不能变换角度,也不能将病灶放大4倍,因此创面很大,入院时间更长,花费也就更多,恢复时间也长。

此外,刘卫平还开展了国内首例脊柱内镜下胸椎管内肿瘤切除术、国内首例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巨大脑膜瘤术,他还联合医院整形外科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为半个“脑盖”缺失的“半头人”实施手术。

积极参与汶川地震救援

被埋120小时伤员转危为安

除了技术创新,刘卫平在汶川抗震救灾中带领手术组,平均每天收治约40名危重伤员,将伤员们一次次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北川县最后一名被埋120小时的伤员康东,救上来时严重脱水、电解质极度紊乱,刘卫平与手术组成员精心施救,经过7天的抢救,康东转危为安。伤员中年龄最大的张金兰,108岁,送过来时呼吸困难,氧饱和度极低,经过全面查体,考虑她有肋骨骨折及血气胸,经B超证实了诊断,刘卫平立刻安排胸外科医生进行胸腔闭式引流,解除危险,最终成功救治这名老人。

“技术在不断进步,手术也在不断地改进,我们不能故步自封,要不断创新技术和理念,不断学习,我现在每年还出国去学习新理念和治疗技术,作为一名医生,我们要为患者服务,为他们降低花费、住院时间,减轻疾病带来的身体创伤,这些都是我在坚持做的。”刘卫平说。华商报记者 孟洁

新闻推荐

我国将展示“张衡一号”初步研究成果和数据共享方案

新华社北京4月20日电(记者叶昊鸣)记者20日从中国地震局了解到,5月12日至14日将在成都展示我国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的初步研究成果和数据共享方案。据中国地震局国际合作司副...

汶川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汶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