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绣娘陈云珍 美丽羌绣 绣出羌乡美好新生活
14日上午,星期六,陈云珍带着女儿陈昌敏开始了新一天的绣娘生活。
从9岁开始学习羌绣,今年47岁的陈云珍是北川知名的羌族绣娘。2008年地震后,她离开家乡青片乡正河村到安昌镇打工,当起了职业绣娘。2009年,她在北川各乡镇开办羌绣培训班,2012年她被公布为省级非遗项目羌绣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1月被授予全国优秀农民工。
在北川,羌绣浓缩了“5·12”汶川特大地震至今10年来,羌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之路。北川绣娘陈云珍,就是一个见证者。
■记者张登军文/图
十年见证·变化
绣娘免费入住保护中心
陈云珍是北川青片乡正河村人,那里是北川羌族文化的核心区。受母亲和奶奶影响,她从小就穿针引线,是当地知名的绣娘。
那时候,陈云珍的绣品,多与日常生活相关,主要是鞋子、鞋垫、服饰、围腰之类的,仅仅作为家用,偶尔也出售给周围邻居。2003年,北川青片乡正河村启动羌族民俗旅游,有游客来,陈云珍就身穿民族服装在旅游接待点五龙寨里帮忙。
记得有一次,一位游客看上了陈云珍身上的围裙,并以“不可想象的价格”买走。这让她动起了心思,“既然外面的游客喜欢,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旅游推广羌绣”。随后,她设计出了羌绣挎包、围巾、钱包等饰品在寨子里出售,也鼓励寨子里的人把家里的绣品拿出来出售,这些独特的民族旅游纪念品,受到游客青睐。
“5·12”汶川特大地震,把陈云珍和寨子里人们的生活打乱了。没多久,她和家人搬到了安昌镇。羌绣是她惟一的特长,她开始以职业绣娘的身份出现在人们面前,也随北川民族艺术团到各地宣传、展示羌绣。2009年,陈云珍被公布为羌绣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1年北川新县城开城,羌城旅游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陈云珍干脆自立门户,专门从事羌绣刺绣手工艺品制作,“游客反响还可以”。当年10月,北川羌族自治县非遗保护挂牌。2012年夏天,作为北川羌绣传承人的代表,陈云珍免费入住北川非遗保护中心。当年,陈云珍被公布为省级非遗项目羌绣代表性传承人。
十年见证·感恩
月收入从400元到5000元
一到周末,到北川新县城旅游的游客特别多,陈云珍所在的北川非遗保护中心也是游客喜欢来的地方,时有作品从这里被游客买走,传播到北川以外的地方。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前,陈云珍在老家青片乡正河村五龙寨,除了帮忙接待游客外,闲时就针对游客的需求设计羌绣饰品,面向游客出售。一个月下来,她的羌绣纪念品能收入300到400元。虽然不多,但她觉得“至少外面的游客对羌族文化是很认可的”。
2012年入住北川非遗保护中心后,陈云珍每天的工作就是用传统工艺制作羌绣作品,展示、展销相结合。这几年间,她明显地感受到了,包括羌绣在内的羌族文化,越来越受外界的关注。
在北川非遗保护中心,分别还挂着羌绣、古羌水磨漆、草编等非遗项目传习所的牌子。随时都有游客专门到这里来,有参观团队、考察团队,也有专门冲着这些非遗项目来的。在这个相对偏僻的地方,陈云珍的羌绣作品“每个月销售收入有5000到6000元”。
对现在的现状,陈云珍感觉很知足,“原来在老家,更多的是接待游客、种植药材,羌绣只是附带的”,现在羌绣成为她谋生的技能,“比原来在老家好,没有日晒雨淋”。
陈云珍感言,就羌绣而言,喜欢的人越来越多,得益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北川旅游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各界对北川羌族文化的关注,多方合力,给北川羌绣带来了更大的市场空间,“这个市场,其实是对羌族文化的认可”。
十年见证·传承
10年培训学员超过5000人
几天前,陈云珍走进北川安昌小学,为娃娃们举办羌绣课程培训。
这样的培训,始于2009年,作为北川境内最知名的绣娘,陈云珍应北川各乡镇的邀请,对当地的羌族妇女做羌绣培训,并到北川境内的不少学校担任羌绣老师,开展羌绣培训教学。2014年,她还参加了《手绣制作工——羌绣》初级、中级、高级教材的编审工作,
在培训中,陈云珍发现,一些年轻人经过长期的直观接触,对羌绣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她认为,“让孩子们从小认识羌绣、了解羌绣,这是羌绣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几年下来,陈云珍培训的羌绣学员超过5000人。这些学员中,有的成立了羌绣合作社,有的专门从事羌绣培训教学。2014年,陈云珍收北川七一职中的学生唐映为徒,此后她又先后收了几位徒弟,多数都是年轻人,也有个别中年人。虽然她们只能绣点简单的图案,但“只要喜欢,能坚持,就一定会成为出色的绣娘”。
2015年,陈云珍找回在外打工的女儿陈昌敏,想让她跟着自己从事羌绣技艺。但女儿最初并不乐意,“羌绣是纯手工活,耗费时间,价格高,不容易进入市场”,她认为自己在外面打工,“一个月挣个2000元没有问题”。
陈云珍不死心,承诺给女儿开工资。女儿从小就目睹陈云珍从事羌绣技艺,坚持了几个月,竟然真的就喜欢上了,成为陈云珍的5名弟子中,最得意的一个。
十年见证·发展
创新羌绣走进更多人生活
戒指、耳环用羌绣点缀,显得更有文化质感。一个笔记本的塑封贴上土布,以羊角花刺绣图案装点,让笔记本多了几分暖色,还有项链、车挂、钥匙扣,都融入了羌绣元素。这些是陈云珍在女儿的鼓动下,对羌绣旅游纪念品的创新尝试。
传统的羌绣原来仅仅是体现在衣服、鞋子、鞋垫等用品上。后来,绣娘们开发以画幅为主的工艺品,面对市场销售。但这些作品仅是家居的点缀,而羌族服饰即使有人买回去也只能挂在衣柜。
怎样让传统的羌绣走进现代人的生活?陈云珍的女儿陈昌敏针对年轻人的消费心理,尝试在金属饰品小件上融入羌绣,“价格不贵,工艺也不费时,年轻人也容易接受”。最初,陈云珍并不看好,觉得“传统的就是传统的,太花哨就不是羌绣了”。
但是,陈昌敏表现得相当固执,认为羌绣的发展需要创新,“传统的羌绣技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可以让羌绣走进更多人的生活”。2017年6月10日,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开幕,陈云珍带去了女儿的羌绣创新作品,“没想到真的很受年轻人喜欢,带去的几十件耳环、项链、手镯等羌绣小饰品,第一天就卖光了”。
这个意外,让陈云珍感慨不已,母女二人为此达成协定,陈云珍从事传统的羌绣工艺品制作,女儿则专事羌绣创新作品的研发。同时,陈云珍还动员女儿拜唐绣娘刺绣传承人唐丽为师,学习其他刺绣技法,鼓励女儿用IT技术改进羌绣图案,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对羌绣进行创新,“创新是传承的载体,目的还是想把羌绣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15日上午10时,安州桑枣中学开展应急避险演练,1800余名在校师生在听到警报后,快速有序疏散到学校操场。记者在学校初一(12)班教室门口看到,当学校应急警报响起,坐在前4排的同学走前门,后4排的同学走后门,老...
汶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汶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