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桥那城那些人 ——观《口述历史纪录片〈羌山红遍〉》有感
■汶川中学初一11班张熙贤
我的家乡汶川,是一座美丽的小城。奔腾不息的岷江穿城而过,桥就成了必要的交通要道,“红军桥”就是其中一座。当阳光洒在小城上空,“红军桥”三个金色的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鲜明耀眼。每每从桥上走过,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思绪顿时飘向远方,这座桥上究竟发生过怎样的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愈来愈想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在绿意盎然的六月,口述历史纪录片走进了校园,《羌山红遍》让我也走近了红军桥,了解了那段难忘的历史。
随着一幅幅黑白老照片的呈现,听着一群年迈老人的讲述,我清晰地看到了那段发生在红军桥上的故事:1935年的春天,红四方面从茂县一路披荆斩棘挺进汶川。激烈的雁门关之战,一位姓张的走山人带领红军战士翻山越岭、穿溪走涧,到达麻地垭口,给敌人致命一击。红军战士乘胜追击占领了威州城,可是要越过波涛汹涌的岷江,就必须通过索桥。然而,敌军败退雁门关时砍断了岷江铁索桥和杂谷脑河索桥,截断了红军渡江之路。当地群众和红军战士一起努力,花了一周时间,用竹索修复了索桥,但是敌军又用飞机再次把索桥炸断。然而,众志成城的军民日夜赶制绳索,七天后再次修复了索桥,保证了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全部顺利渡过岷江。当地民众把这座桥命名为“红军桥”,以此纪念红军将士在这里浴血奋战的岁月,感谢红军战士给当地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在我看来,“红军桥”记录的不仅仅是红军和老百姓的革命情谊,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的精神。
还依稀记得那场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将我从睡梦中惊醒。哭声、喊声顿时充斥在整个校园,正在无助之时,是亲爱的老师把我紧紧抱在怀里。当初年幼现如今早已忘记了那位老师的模样,只知道她的怀抱像母亲的怀抱一样温暖,她的声音像母亲的声音一样好听。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和父母一起住帐篷,吃方便面,也就是在那时我近距离地接触了一批武警战士,哪里有需要,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哪里。因为有他们的守护,时有余震的夜晚也会觉得安全无比。那个时候,一个梦想也在心底悄悄发芽,慢慢长大——将来,我也要当兵!也要为我的家乡增添一份美丽。
地震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如今的汶川早已旧貌换新颜,新社区、新校园、新街道……一切都是崭新的。父母和老师常常教育我们,因为我们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所以才会如此幸福!
现在的我已经是一名初一的学生,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更加热爱这座小城了。冬天的小城有暖暖的阳光,夏日的小城有轻轻的河风,六月的小城有红红的大樱桃,九月的小城有又甜又脆的大枣。有勤劳质朴的原住羌民,有让小城充满热闹生气的商人们,还有像我爸爸妈妈一样为这个小城的繁荣而默默奉献着青春、挥洒着汗水的工作者,他们共同构建了这个小城的人文气息。汶川,更有我成长的印记,我一路走来的美丽回忆……汶川,叫我怎能不爱你?
回望历史,感恩在心,走在红军桥上,“岷江之畔,歌飞云上”的歌声再次在耳畔回响。正如纪录片里的曾明富叔叔说的“吃水不忘挖井人”,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要听党的话,继承红军精神,为建设更加美丽的汶川而努力学习!
(指导教师:张敏)
新闻推荐
英雄少年马健的10年,那么拼 我要帮离开的同学活出生命的精彩
马健在美国大峡谷国家公园2011年11月,成都,佛罗里达理工学院校方负责人向马健送上录取通知书“直到今天,我还后悔没能再多救几个同学。”——马健那年的大地震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它是考...
汶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汶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