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序《行走的达兰喀喇》

华西都市报 2018-01-21 08:03 大字

——序《行走的达兰喀喇》 □吉狄马加

侯志明同志送来即将出版的书稿,希望我能写几句话作为序言,作为相知的好友和文友,我为他高兴,自是欣然应允。

志明同志毕业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现淮北师范大学),在东北沈阳从事多年的新闻媒体工作后,于1999年调至四川,与天府之国结下不解之缘,从此足迹踏遍绵阳、内江地区,洒下一路人生的豪迈。如今,志明同志将其多年来行诸笔端的人生轨迹与心路历程,汇集成册、付梓出版,可谓恰逢其时,他将文集取名《行走的达兰喀喇》,当是颇有深意的。

读志明同志的文集,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情”字贯穿始终。这从他的书目中可见一斑:他将全书分为感恩篇、感情篇、感悟篇、感言篇、感事篇、感人篇数辑,及至最后的篇外篇、跋文,也无一不是以情字为重。翻开他的文集,可谓文风朴实无华、文笔流畅潇洒、文字言简意赅,颇具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精髓。

在《行走的达兰喀喇》的开篇——感恩篇中,每一篇可谓短小精悍却又情感深厚,袒露了作者情深似海的感情世界,每每读之眼眶湿润。在《我的母亲》和《感谢母亲》两篇散文中,我记住了名叫王玉梅的一位母亲形象,她慈祥而善良;在《父亲》《无家可归》等篇什中,又记住了“当我从疼痛的睡梦中哭醒时”,“发现自己却被坐着的父亲紧紧地搂在怀里”的情节,那一位不善言辞的父亲,仿佛也是许多人共同的父亲形象——可以说,志明同志的文笔是朴素的,他笔下的父亲和母亲形象也是亲切、真实、淳朴、栩栩如生的。志明同志的文笔也是细腻生动的,我会不时地被他文中的细节描写所触动,比如在《想吃一碗馄饨》文中,他描写道:“若明若暗的火光正舔着锅底,一缕细细的烟气飘出来散在空气中”,我仿佛也嗅到了馄饨的味道。我们都是为人之父,读到他写给儿子信中的文字,其父辈对于下一代的殷殷情愫,便跃然纸上,也不禁让我想起自己的孩子来。我认为,志明同志正是抓住了文学的本质:即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渊源,而真情是文学的命脉。

除了表达亲情、恩情的散文外,志明同志还有一些文字,有因一事一物引发的感慨,有旅行途中的见闻,有奇思妙想的小品文,还有如《夏之短章》、《冬之短章》、《小草·狗·骆驼》等散文诗短章,莫不是以情寄物、以物抒怀。而在书中《感人篇》里,志明同志则以新闻的角度、纪实文学的笔法描绘了我国原子核理论专家于敏的事迹,叙述了四川绵阳大佛寺住持寂明的故事、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诸宸的故事、以及他所认识的书画家龚学渊,这几篇文章之所以仍然好读的原因,还是贵在于“真情”至上。

志明同志的书中,有一篇分量很重的《痛定还痛》,这是一篇关于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前后的记录,可能是因为时间紧迫的关系,文字虽略显仓促,但是它恰好真实地再现了那一场震惊中外的大地震:“灾难是可怕的,但灾难中的一些奇迹也往往令人惊叹。”我想,志明同志文中描述的大地震发生的故事,一定会给读者带来灵魂的拷问。

纵观全书,志明同志的散文、随笔、小品、报告文学、人物特写,应该说篇篇好读,倘若有报刊开设一个专栏,也定会有读者在读过了一篇之后,还会期待着读到下一篇的。因为,我正有此愿望,希望再读到志明同志其他更多的文字。

志明同志出生于60年代中期,正值年富力强,乃是人生事业与文学创作的黄金时代,如今身居四川作协领导岗位,他一生以文学为追求且默默耕耘多年,我们期待他为广大四川作家做好服务的同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奉献给文坛。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首府成都,曾是诗圣杜甫的寄居地,志明同志有幸赴诗圣之后继,正所谓“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愿志明同志胸怀国家民族与天下苍生的大情怀,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创造出人生与文学的辉煌。

是为序。

2017年8月8日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当代著名诗人、文化学者)

新闻推荐

汶川县防震减灾局荣获全国 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本报讯(记者张凤兰)近日,记者从中国地震局获悉,汶川县防震减灾局荣获2017年度全国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县防震减灾局局长牟朝志被评为全国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工作者。据悉,汶川县防震减灾局切实履行...

汶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汶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