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江油“集报大王”37年集报8万份 《绵阳晚报》成为他收集到的报道党的十九大开幕首份报纸

绵阳晚报 2017-10-21 12:56 大字

记者陈元松文/图

“我今年收集到的报道党的十九大开幕的第一份报纸是《绵阳晚报》。”昨(20)日下午,江油“集报大王”钟祥明拿着10月19日出版的《绵阳晚报》,欣喜万分。

钟祥明今年62岁,之前长期在教育系统工作,唯一爱好是看书看报。每当在重大节日读到报纸上的权威报道时,他总是感到特别过瘾,几乎每份报纸都让他爱不释手。这么重大的新闻、这么珍贵的报纸,要是把它们收藏起来该多好啊!有了这个想法后,从1980年开始,钟祥明尝试收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报纸。他收集报纸的渠道大致包括:订阅,邮购,报亭零购,与全国各地的藏友交流,从旧货市场、废品站“淘宝”……

37年收集报纸超8万份报纸是他最看重的“宝贝”

记者来到钟祥明家,这套约七八十平方米的住房几乎被报纸“住”满。客厅的壁柜,卧室的衣柜、床头柜,书房的书架、书桌,杂物间的收纳柜、皮箱……全是一摞摞、一叠叠整齐码放的报纸,有的珍贵专集还用牛皮纸、塑料纸包装得严严实实。

钟祥明现在是中国报协集报分会理事,他与报纸的故事先后被国内多家媒体报道。2015年5月退休后,他更是一门心思扎进报纸的海洋中。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他已收集报纸2万余种,涉及40多个大类,60多个集报专题,共计80000多份。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工业、农业、科技、教育、文艺、体育以及各个纪念日、法定假日等方面,有文字、照片、书法、绘画、篆刻等,材料有纸质、丝绸、棉布等,其中外国报纸有60多种。

“你看,这是我收集的报道我国‘两弹\’试验成功的报纸!”钟祥明信手翻阅,如数家珍:他收藏最早的是民国4年的《大公报》,最有价值的是《人民日报》丝绸版,最早的外国报纸是日本《长周新闻》,最珍贵的号外版是1975年的《四川日报·四川农民报·成都日报》,最难得的是《希望导报》一天出版两张纠错同期号,最有趣的是一份报道家禽养殖的《鸡鸭鹅鹑鸽》报,最珍爱的是我国第一张《扇报·中国集藏报》和第一张《文化衫报》……在各大集报专题中,最让他感到扬眉吐气的是“两弹一星”“神舟系列宇宙飞船”“嫦娥系列宇宙飞船”“天宫系列目标飞行器”“辽宁号航母”;最沉痛的是“5·12汶川特大地震”,最刻骨铭心的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最欢欣鼓舞的是“国庆60周年大阅兵”“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最让钟祥明津津乐道的,还有2000多份“北京奥运会专题”和100多份“中国梦专题”。

偏爱晚报本土报纸投送及时更接地气

“每逢大事件,我收集《绵阳晚报》最有保证,因为它是我们本土的报纸,投送来得快,内容更接地气!”钟祥明对于家乡唯一一份都市报情有独钟,至今,他收集了《绵阳晚报》前身《绵阳日报·城市版(试刊号)》(1998年7月21日),《绵阳晚报·创刊号》(2000年8月16日),《五岁特刊》(2003年8月15日),《“神五”特刊》(2003年10月16日),《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特刊》(2004年8月22日),《“神六”特刊》(2005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世界拳击锦标赛特刊》(2005年11月12日),“创建文明城市特刊”、历届“科博会特刊”以及每年的“新年特刊”“除夕特刊”……

2008年5月,“2008江油市民间藏品大赛”揭晓,钟祥明荣获一等奖。2012年4月,“钟祥明报纸收藏室”获得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授予“三星级中国集报之家”称号。

“重温报纸,能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带领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发展的征途上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今天,我始终对党和祖国充满信心,我坚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一定会实现!”采访临别时,钟祥明轻抚着自己收集的党的七大至十九大的集报专题,感慨地说,如今虽然迈进网络时代,但集报仍然既有利于增长个人的知识和阅历,也能服务于社会和时代。

新闻推荐

跨唐家山堰塞湖“溜索改桥”主拱合龙,该湖为汶川大地震形成

大桥横跨唐家山堰塞湖。 本文图片均为中新网图中新网绵阳10月17日电 17日,位于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楼房坪村的唐家山堰塞湖溜索改桥(跨湖大桥)主拱最后一片单肋被吊运高空,缓缓落...

汶川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汶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