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丹青妙笔绘桃李经纬纵横辉羌绣 记“李氏”教师教育教学突出贡献个人余德书

阿坝日报 2017-09-26 09:06 大字

■实习记者 陈芝丽 记者 秦远俊

一针上挑,一针下压,棉布正面翻过去,反面的针脚也整整齐齐……纤手弄巧,近日,记者见到汶川县威州民族师范学校美术高级讲师余徳书时,她正一边绣花,一边为《羌绣》一书添补注释。

自参加工作以来,余徳书便与美术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干就是二十余年。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她努力挖掘本土教学资源,以绣线、剪刀为教具,教授大家羌绣、剪纸,传承本土文化,让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事业更加宽阔。

“再不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就晚了。”随着时代发展,羌绣传承日趋衰落,余德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从1996年起,她便开始深入羌族聚居地,近距离了解羌民族的日常生活,发掘更多的创作灵感。渐渐地,民间传说、转山会以及神秘的释比文化等丰富的民俗内容成了余徳书剪纸中常用的素材,羌族剪纸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5·12” 汶川特大地震后,羌绣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得到了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我在羌绣培训教学工作中发现,羌绣教学没有相关的培训教材,传承全靠口耳相传,再加上传承人年龄偏大,培训几乎没有年轻人参与,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羌绣的进一步发展。”余德书告诉记者。

为此,在2012年,余徳书身体力行参加到州农劳办组织编写《羌绣》一书的工作中,主要负责续写“羌绣色彩”章节,至此,羌绣有了教材,新时期羌绣在传承中也有了更多创新。

拿起剪刀,在纸上剪出羌山风韵,这是余德书作为“剪纸艺人”的一面。站在三尺讲台,用一支粉笔浇灌满园桃李,这是余德书作为威州师范学校一名老师的一面。

余徳书在教学期间,高质量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强烈的事业心和博大的“师者爱人”之心让其成为孩子们心目中“最敬爱的余老师”,一批批从威州民族师范学校走出来的学生至今都记着余老师的谆谆教诲。

余老师很严,她对每一位学生都有严格的学习标准,她始终执着于“未来,你们都是人民教师,基本功不扎实就是误人子弟”的准则。课堂中,她善用启发式教育,着重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将开发知识宝库的钥匙交于学生手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具体的教学中,尽量避免过分程式化,通过引导式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绘画艺术的魅力,并从中积攒充裕的知识素养。

余老师很宽厚,她对每一位学生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无论是教学上还是生活上,她都一视同仁,“希望孩子们能以更丰富、更多样、更广阔的艺术理念来进行开放式的国画学习活动,表达内心的思想和情感,表现各自独特的对美的领悟,只有这样,他们未来的前景才有着无限的可能。”

一严一宽间,余老师身上闪耀着人民教师最优秀的品质。得益于她的倾情教导,即使不少学生在走上不同的岗位时,那份扎实的美术基本功依旧没有落下半点,还成为了他们工作和生活上的闪光点。

如今,余徳书桌上摆着的除了针线、作品,还有这些年来整理的羌绣、剪纸教材和羌族民俗文化草稿。

“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羌绣和剪纸教材继续编写下去。”年近50岁的余徳书在手执教鞭的同时,还拿起绣针,用更多的方式延续着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

新闻推荐

阿坝州秋季农产品展销会暨 “净土阿坝”农产品体验馆开馆

本报讯(记者哈斯满)9月14日,正值2017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论坛在阿坝州召开之际,阿坝州秋季农特产品推介展销会“净土阿坝”农产品体验馆开馆仪式在汶川县举行。活动现场,阿坝州共组织50余家龙头...

汶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汶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