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设两岸交流桥梁 开启绵台合作新篇章 ——写在绵阳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授牌之际
授牌仪式
经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批准,新设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地震遗址保护区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9月3日,“基地”授牌仪式在北川新县城隆重举行。“基地”的设立,是自上世纪70年代成立台办机构以来,全市对台工作的一个历史性重大突破,为持续扩大和深化绵台交流交往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拓展了绵阳对台交流的空间。
一块小小牌匾,背后不仅凝结着绵阳市台办、北川县委、县政府,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绵阳市唐家山堰塞湖管理局)久久为功的艰辛努力,更凝结海峡两岸同胞在面对灾难时“守望相助、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更是在国台办、省台办精心指导,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绵阳市持续大力开展绵台各领域交流合作的硕果。
增进交流,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期盼。绵阳作为全省对台工作的重点市,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充分挖掘利用优势资源,广泛开展海峡两岸各领域、各层面交流交往,在做好台湾人民工作,增进同胞感情,增强民族认同,共建共享发展成果等方面积极努力,不断为全省、全国对台工作增色添彩,不仅体现了“绵阳担当”,也为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城注入了新动力。
□赵利宾/文王望/图
A
八年努力打造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近年来,在国台办和省台办的大力支持下,绵阳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两岸交流活动,对台工作成绩斐然。两岸文昌文化、两岸哪吒民俗文化、两岸嫘祖文化、地震遗址保护及灾区发展振兴等重点交流活动精彩纷呈,经贸、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交流交往花开数朵,绵台两地日趋频繁的交流互动,迫切需要一个层次更高、承载能力更强的“抓手”和平台。
为此,市台办率先提出将北川地震遗址保护区建设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构想,这一想法得到了北川县委、县政府和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的共鸣,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国台办、省台办的大力支持,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建设的探索实践也因此应运而启。
之所以选择在北川羌族自治县地震遗址保护区创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其主要原因是,四川和台湾都处于地震多发区域,地质灾
害频繁,5·12地震和台湾9·21大地震、台湾南部6·7级地震等,都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灾难面前,两岸同胞守望相助,携手共渡难关,有着共同的灾难记忆,在情感上能够产生强烈共鸣。
从2010年开始谋划申报“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那天起,就注定了这是一项极不平凡的工作。在同样具有申报基础条件的省内其他市州,绵阳市当仁不让,快人一步,抢先一拍,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绵阳对台干部的忠诚与担当。市台办联合北川县委、县政府,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一起,先后经过近3年时间的充分调研、考察论证以及细化完善工作方案,最终确定将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含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沙坝地震断层、唐家山堰塞湖地震遗址)和北川新县城进行打捆,申报“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2014年9月,在完成摸底调研后,市台办、北川县、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联合向市委上报《关于将北川地震遗址保护区申报为全国“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请示》,后以市委名义正式上报省委。省委同意后,转报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从将申报材料上报市委,到转报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各级各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
项目申报后,国台办副主任龙明彪、交流局局长黄文涛、巡视员韩蔚等先后来绵实地考察调研,省台办主任周敏谦、副主任赵宇等多次来绵实地调研指导。与此同时,市台办和北川县委、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负责人先后两次会同省台办有关领导一起,向国台办领导就申报工作进行专题汇报,并前往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大战“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实地考察,学习项目申报、活动组织策划及管理运行经验。在经过8年的持续努力后,建设“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条件更加成熟。2016年9月,经省台办批准同意,在北川挂牌设立了“四川省海峡两岸交流基地”。2017年4月,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正式批准同意设立北川地震遗址保护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B
基地为媒海峡两岸交流持续深入
时间回溯到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同处于地震多发带的台湾同胞感同身受,第一时间为地震灾区提供了救援物资、资金、援建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共捐助绵阳重建项目25个,资金超过2.4亿元人民币,彰显了两岸同胞“心手相牵、一脉相连”的骨肉亲情。其中,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台湾法鼓山慈善基金会等更是慷慨解囊,出资近1.3亿元为北川、安州区、游仙区等捐建学校、卫生院等公益项目。
台湾知名人士、民意代表高金素梅也带着她的爱心团队来到北川,为灾区民众祈福,并连续10年捐资助养20位贫困羌族孩子读书,捐资助养金达75万余元,被资助的孩子们都深情地喊她“高妈妈”。
为表达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伸出援手的台湾同胞的感恩之情,2014年6月,市台办和北川县组织36位北川绣娘,耗时7天7夜,赶制了一幅名为《两岸同心守望相助》的羌绣作品,送给台湾8·8风灾受灾严重的高雄小林村同胞。2016年2月,台南突发大地震后,北川县立即捐资100万元,帮助救援重建。充分体现了血浓于水,“两岸一家亲”的骨肉亲情。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每年都有很多台湾同胞来绵阳“走亲戚”,先后有台湾知名人士、民意代表高金素梅、徐少萍、吕玉玲、王廷升,海基会前副董事长兼秘书长高孔廉等台湾各界人士来绵参访交流。台湾少数民族参访团、台湾南部社团菁英参访团、高雄市基层代表参访团、花莲县妇女会参访团、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专家参访团、台湾9·21地震教育园参访团、桃园书画艺术界代表参访团等团组到北川参访交流,累计达700余批20000余人次。
绵台两地交流持续深化,进一步增进了绵台两地民众的感情,凝聚了“两岸一家亲”共识。在交流交往中,许多台湾同胞切实感受到了大陆的发展变化,感受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和强大,感受到灾区的持续发展振兴,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是两岸同胞的坚强后盾。
C
搭建桥梁开启绵台合作新篇章
同根同源,血缘亲情将两岸同胞紧紧联系在一起,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则搭建了一个促进川台、绵台民众交流与合作的新平台。
2014年初,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到台湾交流期间,与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专家就博物馆管理、典藏研究、信息管理、教育展示等问题进行讨论,签订了3个《合作框架协议》,双方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
以“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为桥梁,绵台两地交流合作日渐频繁,并正向经贸、文化和产业方面扩展。自2011年以来,绵阳市先后举办了“海峡两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动”“华夏母亲嫘祖故里祭祖大典”和“两岸哪吒民俗文化交流活动”,截至今年已连续举办了八届活动。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得海峡两岸民间交流更加深入。
2016年3月,在“第二届海峡两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动”期间,“绵阳台商产业园”正式揭幕,一批台商投资项目纷纷落户产业园,为绵阳聚集台商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截至目前,全市台资企业达113家,2016年绵阳市对台年度贸易额超过46亿元。
以“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为桥梁,开展绵台更多合作交流,绵阳已经做好了打算,《“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建设2018-2020年工作规划》正在编制之中,将依托绵阳历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人文文化以及藏羌文化等资源优势,抓好项目包装和打造,开展系列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活跃绵台两地交流交往,拓展与台湾同胞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为国家科技城和幸福美丽绵阳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为全省、全国对台工作作出贡献。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唐彪)8月28日,市政府与西南交通大学(简称西南交大)举行合作座谈会,就深化市校合作展开研讨,拟在广元加快打造全域旅游城市,提升广元在轨道交通建设、高铁经济圈建设及高铁维护中心建设,秦巴山...
汶川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汶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