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讲讲普通人的平凡故事
■华文军
本栏目上期梳理关于自治州成立初期乡村冬季景象的时候,也被旧报里另一个话题迷住,那就是关于普通人的故事。
早期的《岷江报》特别吸引人读下去,其中一个原因,我认为必定是新闻常常带有故事性。那些新闻只是关于一个村子、一个人的,事件甚至谈不上新闻性,时常残缺“五个W”什么的。但是这类新闻并不缺真实,还饱含真情。因此它分外感染人,鼓舞人。
这里整理了三个《岷江报》上刊载的小故事,一起来回味。
在毛儿盖,有一个叫拉玛足的农民,(一九五四年)三月间参加松潘县农业生产积极分子会议,被评为劳动模范,人民政府还奖给他奖章和铧头。回到毛儿盖后,不论在家里或是走亲戚,拉玛足逢人便讲爱国增产的道理,还拍胸脯说自己评上“劳动模范”了,就会作出实实在在的模范。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在本村春耕生产上做出一件大事——在毛尔盖实验种植新的农作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推广新品种”。
拉玛足的这个新奇想法让大家疑惑,更怀疑他的冒险行为会成功。那他“探索发现”的胆识又是怎样获得的呢?
还是在县上开会时,这“灵光”就出现了。有一天晚上,他开完会回宿舍,翻来覆去睡不着,琢磨着一件心事:我们毛尔盖地方一年只种一次青稞,其他什么也种不出,亩产很低。听说内地一年都可种两到三季,虽说是因为气候条件不一样,我们不能比,可是离我们不远的章腊区那位模范在会上介绍说,他们原先也不出产胡豆,经过试种后,不仅成功,现在产量还很大,亩产都上去老高老高了。我们毛尔盖和章腊的气候差不多呀,为什么不可以试试其他品种栽种呢!将来试种成功了,粮食就丰富了,就比过去只吃糌粑好得多了呀。
会期结束,返回毛尔盖前,拉玛足在松潘街头一口气购买了小麦,豌豆,葡萄、白菜,韭菜、青菜等种子,他要把这些种子都带回毛儿盖试种。
回家后,拉玛足逢人便讲他的愿望,鼓动大伙儿一块儿干。随着春天的脚步临近,天气日渐变暖,他起早贪黑地忙碌,整理地块,打土、扒粪、施粪,越干越有劲。过往的人们投来怀疑的眼神,他毫不在意。他很有信心的说,我的试种是有道理的,章腊区能成功,我们毛尔盖也必定会成功。只要做好防晒、防霜和防旱,新品种不会长不出来的。
“我在我最好的地块上种,这地块就在大路边上。等我种上各种菜蔬,一定长得好看又好吃。菜蔬长起来,来来来往往的人们随时都会看一看。我要让大家知道,我们毛儿盖也是能长出菜蔬、麦子和豌豆。”
这篇《新的愿望》的稿件写到这里就止住了。后来拉玛足试种成功没有呢?不得而知。可是这不要紧。通过这短短的新闻,一个朴实农民热爱新社会、拥抱新生活,探求未知的执着形象已深深地印在读者脑海里。
在绰斯甲撒瓦足沟,七十岁的二古冬委员,虽年逾古稀,自从当了委员后仿佛换了个人,以其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组织协调能力溢满乡邻。
就在不久前的一月份,他以委员身份到周山出席会议,领回了一大堆任务。他脚不沾地,天天上坡下坎走村寨,把会上关于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繁荣自治区的道理给村民们讲了个遍。同时,他凭借自己的力量把撒瓦足的老百姓都动员起来搞春耕。农历2月20日前,他就带领大家开展施肥播种,只用了十多天功夫,就完成了百分之九十的播种工作。后来春耕工作组的同志下来,发现这一情况,都大为惊喜,夸二古冬委员做得好。
二古冬老人把村里的生产情况详细介绍给工作组的同志,并报告有两户人家缺种子延误了播种。此后,他和工作组的同志挨家挨户做工作,找有余粮的人借种子,终于借得一石二斗的种子,使得那两户人家顺利下种,解了燃眉之急。
农田下种结束,二古冬老人并没有闲着。最近他的身影又在田间地头出没。他要检查麦苗长势,催促各家各户及时薅草。
这篇《七十岁藏族老人热心工作》的文稿写到这里,不得不赞叹,“这位藏族老人精神非常健旺,现在正准备领导群众做防旱的工作。”
杨金龙是一个藏族干部。他1951年11月参加工作,1952年三月调到小金县民贸公司。在公司里,由于门市部的同志不太尊重他,嫌他没文化,就让他做一些扫地之类的简单活儿。为此,他非常苦恼,甚至一度想要脱离革命工作,工作和学习表现都很消极。
不久,公司改善了管理,加强了干部职工教育,并且对他给予更多关怀。后来,组织上又安排他做保管工作,帮助他提高文化知识。公司的关怀让他的心温暖起来,他慢慢改变了想法,工作也变得积极起来。在仓库保管工作中,他摸索出卡片登记的方法,有效纠正了以前账兑不符的混乱现象,受到公司嘉奖。领导的信任,同事们的鼓励,让他感受到组织上的爱护,工作更加积极上进。现在他学习汉文大有长进,能够用汉文记录了。后来,他被任命为收购储运组的组长。
达不壤是中阿坝上塔哇一个做零工的小青年。今年(1954年)三月间的一天下午,他到阿坝崇拉市场买了牛肉,回家路过小河边时,捡到了一支手枪。
达不壤从小就喜爱枪,捡到了枪,心里非常欢喜。可是他又想到,这枪自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明摆着,不是解放军遗失的就是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遗失的。捡到了枪,上交还是不上交呢?回家路上,他的思想激烈地斗争起来。
4月18日那天下午,中阿坝工作队到上塔哇来发放救济款和补助农具。工作队给大家讲政策,鼓励大家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达不壤也在中间。他听着听着,工作队讲的话打动了他的心。他感到人民政府真正是自己的政府,它帮助藏族人民发展生产,使他们走向更幸福的生活。他又想起,他家在解放前帮人驮脚、放牛,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从来也没有人关心过。他思忖着,丢失的这支枪,不管是人民政府工作人员的,还是解放军的,人民政府是自己的政府,解放军是自己的军队,都是一家人,把枪交给自己的政府绝对不会错。
就这样,达不壤虽然喜爱枪,但是他更爱人民政府和解放军,他把这支枪义无反顾地交给了工作队。《一支手枪》最后写道,达不壤的行动受到了当地人民政府的表扬,还奖励了他150斤青稞。
在《岷江报》上,这样的新闻还有很多很多。初看貌似琐碎,看得多了,那些小人物渐渐清晰,面孔和眼神发出神采,性格和脾性触手可及。他们是自治区广大群众朴实可爱的群像,是我们祖辈的形象。阅读旧报,一再被这样的报道感动着。
新闻推荐
寒露过后,在松潘县川主寺镇“中国版图”基地里,岷源农业种植的3000多亩油菜和800多亩藜麦进入收割期。岷源农业抢抓时节收...
松潘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松潘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