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潘:花灯之乡话非遗

四川经济日报 2021-01-06 06:21 大字

□ 闻钊强

土琵琶弹唱 (泽让闼 摄)

阿坝州松潘县作为川西门户和九环线要冲,历史文化悠久,藏族、羌族、回族、汉族在这里长期共同生存发展,和谐共居,创造遗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羌族多声部民歌、川西藏族山歌、花灯、唐卡、迪厦歌舞、剪纸割花、藏羌绣艺、回族雕刻技艺、土琵琶、皮艺制作等,琳琅满目,纷纭夺目。作为花灯之乡,除了一年一度的花灯节,松潘对非遗和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走出了一条活态传承、更生发展的新路,文旅结合,接力接续,民俗非遗正成为新的文化旅游亮点,为人们所注目。

花灯舞比赛 (段辉 摄)

花灯舞(回族) (杨文炜 摄)

多声部民歌对唱

凤穿牡丹兰凤英

天高云淡,一年一度的花灯节把松州古城打扮得特别靓丽,那个秋高气爽的早晨,我们从北门进入松州广场,广场边的茶马驿是前几年新打造出来的仿古街区,亭台楼阁、雕梁画栋,民宿客栈鳞次栉比,是游玩松潘必到的打卡之地。这些年文旅结合,随着非遗及民俗文化的不断良性发展,像土琵琶这些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等,都走进了茶马驿的馆舍之中,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为游客喜闻乐见。

加了土琵琶传承人兰凤英的微信,“凤穿牡丹”这个名字便亮了出来,在松州广场初次见面,看不出来她已年近七十。她身着回族服装,穿的是演出服,白净丰满的脸上挂着几丝皱纹和老年斑,却掩饰不住她的圆润玲巧。兰凤英是进安镇中江社区人,是一个老松潘人,她手里抱着土琵琶,说起话来吐珠泻玉一般,兴致勃发,接连不断。

兰凤英聪明慧敏,自小好学,生活劳作之余总闲不住,学东学西,学这学那,跟家里父母学,跟旁人学,土琵琶作为她生活之余的一个爱好,就这样越学越熟练,加上天性豁达,喜欢参加社会活动,天长日久,几十年下来那些远近流传的曲调已是耳熟能详,弹拨起来得心应手了。

土琵琶从中国传统乐器琵琶演化而来,有的地方也叫柳琴,与琵琶的区别,在于它更“土气”,也更接地气,一般因地取材,多用柏木、花梨木、红木、檀木等,由地方上的能工巧匠制作,谈不上精致,却实用。构造上分为琴头、弦轴、山口、面板、背板、内膛等,配上三根弦,再加上单手弹拨时的一个拨子,行头不复杂,能弹就行。我所看见的松潘县、九寨沟县的土琵琶面上都刷了一层褐色的轻漆,大概是为了鲜艳好看些吧。

老电影《铁道游击队》里有一段唱词:“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其实土琵琶在我国不少地方都有流传,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地,似乎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听到它的曲调,看花灯,弹土琵琶,曲调歌词历来都有,如有一着流传在北方的《花灯调》:

正月里来正月正,各家的小妹子儿观花灯,观罢了花灯送妹回,呀么呀么;二月里来龙抬头,各家的小妹子儿梳油头,梳罢了油头送妹回,呀么呀么;三月里来是清明,各家的小妹子儿去踏青,踏罢了青来送妹回,呀么呀么……

川西高原上流传的土琵琶则与我国西北部的曲艺、民歌关系更密切些,阿坝州松潘县、九寨沟县的土琵琶不管是器材构成还是曲调内容等,似乎都可以看出其演化及传承,这里录入一段兰凤英唱的《观灯》的歌词:

正月里去看什么灯,正月里去看元宵灯啰哟伊哟

二月里去看什么灯,二月里去看二龙抢宝灯啰哟伊哟

三月里去看什么灯,三月里去看三星空照灯啰哟伊哟

四月里去看什么灯,四月里去看四马抬头灯啰哟伊哟

五月里去看什么灯,五月里去看五子登科灯啰哟伊哟

六月里去看什么灯,六月里去看六畜兴旺灯啰哟伊哟

七月里去看什么灯,七月里去看七七鹊桥灯啰哟伊哟

八月里去看什么灯,八月里去看八仙过海灯啰哟伊哟

九月里去看什么灯,九月里去看九九重阳灯啰哟伊哟

十月里去看什么灯,十月里去看十全十美灯啰哟伊哟

……

类似这样的曲子,兰凤英能唱百十来首。逢年过节,地方上的各种演出活动,少不了土琵琶,少不了兰凤英,她(他)们长年活跃在松潘社会生活的各种舞台场景里,现在文旅结合,到了松潘不看看土琵琶,听听乡土小调,便会让人感觉缺少了点什么一样。

现在非遗文化走进校园,学校专门给非遗传承人安排有“名师工作室”, 兰凤英也要到十里乡小学、城关小学教唱传授土琵琶,给学生们上 “第二课堂”,每周两节。娱乐了自己,娱乐了别人,又能为社会有所奉献,“娃娃们都喜欢!”非遗文化就这样传承不绝。

花灯魅力远近闻名

走进第四届古城花灯会主会场,节日的气氛便扑入眼帘,让人目不暇接:广场舞台上正在进行传统花灯舞的表演,松潘各族儿女在这里尽情歌舞,把松潘的非遗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丰富多彩。在一片喧嚷热闹中,我手机响起,花灯传承人李子安老人家今天也来了。

在茶马驿街区的穿廊边,老人穿着深蓝色的中山服,向我微笑。我们避开广场的喧闹,朝街区里面走去,这里小桥流水,回廊曲栏,别有一番清静,我们在一处亭阁边坐下,聊起了花灯。

李大爷今年75岁,是进安镇人,家住城区,也是一个老松潘人,谈起松潘花灯,老人家精瘦的面庞下显出精神:他十二三岁学木匠,家里的爷爷、父亲都会做花灯,“过去的花灯都是木条做,两头做成小花盆,刨光染色,把札好的皱纹纸用手工线缝好后,用铁丝固定在两头,灯也是传统的蜡灯,一副木制花灯要做好,工艺流程可不少哟!”

逢年过节,特别是大年初三,县城耍龙灯狮子、也要耍花灯,李子安都会参加,“藏羌回汉各个民族都一起耍,热闹得很!”李大爷说。从他记事时起,松潘各民族同胞就喜欢花灯,都会耍花灯。最早是汉族耍,回族耍,后来羌族耍,藏族也耍。特别是近年来,松潘对花灯文化的普及推广,让花灯艺术在这里不断发扬光大,散发出它独特的文化魅力,远近闻名,为人们追捧喜爱。

因为是木匠,李大爷除了花灯制作外,也做土琵琶这些乐器,有着几十年的木工手艺经历,“现在人老了不做了。”他说,儿女们也不咋个做,现在都在家里开起了农家乐,旅游旺季时搞接待,闲时就做点生意,日子过得也有滋味。我们一边聊一边朝广场走去,那边铿锵的音乐声和歌舞劲唱仍在持续,花灯舞的表演比赛正进入高潮。

传唱尼莎的泽旺仁青

高原天气阴晴不定,中午时天上飘起了小雨,一会儿雨停歇了。在松州广场小姓乡的观众席圈子里,我找到了来参会的泽旺仁青,他是羌族多声部的传承人,五十来岁,长得敦厚结实,说话声音较慢,表达却很清楚,说起羌族多声部民歌,就不能不说到仁青的父亲郎加木,后者是现在仅存的还能原声唱“尼莎”(羌族古老的多声部民歌)的老人,正是从郎加木那里人们发现发掘了后来所说的羌族多声部民歌。

小姓乡作为羌族多声部民歌的发源地,这里的村民们从小耳濡目染,“会走路就会唱歌”,民歌是他(她)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田间地头、坊前院坝都能听到他们淳厚质朴的歌声。春夏秋冬,人们兴之所致时,时常是一人带头领唱,多人轮唱重唱,所谓一人唱二人合,三人合直至众人合,三五成群或八九结对,男女对歌或男女混唱,先是二声部,随着参与接唱的人越来越多,你唱我和,此起彼伏,逐渐转为三声部、四声部、五声部直至多声部,曲调也由低到高,高亢嘹亮,接着的降调回归,低吟浅唱,轮唱与复唱相和,高低呼应,跌荡回旋,一咏三叹,在天地间回荡。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成长哪能不会唱歌呢!仁青从小习唱,又有一副好的歌喉,在父亲的引领下对歌、合唱,歌声伴着他成长,唱的歌也越来越多,嗓子也越来越浑厚嘹亮,年深日久,接续传承了他父亲的衣钵。

仁青说,小姓乡的多声部民歌日渐为人所知,是在2005年以后 ,特别是他们在成都、北京等地参与各种演出后,更是声誉日著,他与妹夫格洛札西的“毕曼兄弟”组合多次到全国各地演出,走出了山野,走向了全国,还走到了国外,人们从这些原汁原味、淳厚质朴的歌唱中,感受到了的历史和文化的乡愁。

前两年,县上在小姓乡举办了民歌节,来了不少客人,通过文旅结合的方式既活态传承了地方文艺,又带动了旅游发展,客人们一边欣赏民歌一边还可以游览山水,小姓乡的知名度也越来越多为外界所知。2020年花灯节期间,仁青被评为“松潘好人”,小姓乡的好人好歌、好山好水,为人所知,为人所爱。这些年小姓乡有不少人来旅游参观,不仅是这里的风景好,也因为非遗文化——能听上几曲古老的“尼莎”,感受高原上原滋原味的乡土民歌和舞蹈,这种感觉肯定是别处难以寻觅的,“下次办歌会的时候你一定要来!”仁青诚挚地对我说。因为下午有彩排,他就先行告辞了。

非遗工坊寻佳品

茶马驿街区旁边的文庙后街是这几年新开发的非遗工坊一条街,街上的十来个蓬车对松潘的非遗文化进行了全面展示,人们可一边观赏一边购物。我首先看到了一边摊车上的穹盔馍馍,它是城关清真寺穹盔馍馍店做的,松潘的美食多,穹盔馍馍、粉汤、酸菜搅团(面块)、凉粉、馓子、糍粑等众多名小吃,好吃不贵,我和同行的阿建一人买了两个穹盔馍馍,咬一口,味道醇厚,回味绵软香甜。

朝前走就是唐卡、根(木)雕、剪纸及羌绣等,这些艺术品都是手工做成,自然古朴,却又精美好看。一幅“锦上添花”的根雕引人注目,牡丹下面是一只昂首鸣叫的金鸡,生动形象,颇有艺术感染力;旁边摊车上则是唐卡画,可以近距离观赏,看得真切,工笔描摹,娟秀工整,色彩饱满,庄重典雅,唐卡画一般价格不菲,但并不是不可以讨价还价。

羌藏绣品历来是川西高原让人称道的手工艺品,这个摊车的主人是张永慧,她一家几姊妹都从事羌藏绣艺,除了剪纸,这里展示的各式绣花鞋更让人叫绝,手工精致严实,各种花式图案,大红大绿,鲜艳抢眼,充满喜庆色彩。阿建喜欢收藏,一番讨价还价后买下了一双精美的小绣花鞋,“家里的小人可以穿呢!”

街尽头是汪氏皮艺。皮艺传承人汪孝凌围着皮裙,一边做着皮活,一边招呼着来客,汪家早年曾开办过皮艺工厂,各式皮制品远销外地。今天的汪师傅一边正在皮品上衲着线,一边打量招呼着前来的客人。摊车上整齐有序地摆放着皮包、皮带、皮盒及皮夹子等各式皮制工艺品,都是手工做的,厚实大方,严丝密合,有的还衲绘有线条,凹凸有致,摸一摸质感实润,“料是好料,工是好工。”一名顾客一边摸着一边赞赏起来。这里一根精致的手工皮带售价一百多元,也有两百多元的,价格虽然高一点,但拿在手里掂一掂,确实有份量,手工制作,没得假,物有所值。我选了一根买下了。

我们从北街拐出,穿过松州广场时,猎猎劲风中,古城城墙上的牙旗迎风飞扬,夕阳如金,阳光倾泻我们在脸上身上,顿生暖意,一条洁净灰白的道路呈现在我们面前,好像是在呼唤我们,去看那更远处的风景。

(本文图片由中共松潘县委宣传部提供)

花灯舞(藏族) (段辉 摄)

新闻推荐

成兰铁路松潘隧道贯通 成都至黄胜关段站前工程进入冲刺阶段

成兰铁路松潘隧道口新华社发本报讯(记者田程晨)记者从成兰铁路有限责任公司获悉,11月5日上午11时许,随着最后半米拱部围岩被...

松潘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松潘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