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民族传统体育
第一节藏族
五、体育游戏
由格扎藏历2月15日纪念“小家塔巴”的庙会上,一般都要举行一种叫“由格扎”的较力比赛,参赛者一般为庙中和尚。比赛有3种方式,其一,投石球。寺庙内专门备有练力的石球,约200斤重,赛时由参赛者举至头上,看谁用力向前拋得远。其二,投“标枪”。类似汉族群众的投标枪,标枪由酒杯粗细的青冈棒在其一端装牛角尖做成,比赛用力前掷,分赛投远与掷准两种。其三,打柱头。打柱头的参赛者必须是寺内“格勾”(寺院里负责纪律的铁棒喇嘛)。参赛者用4根碗口粗(直径约10至12厘米)的青冈棒,在柱头上拼命猛击,直到4根青冈棒击得粉碎。参赛者常被累得热汗淋漓,气喘吁吁,能将4根青冈棒击碎者理所当然地被当地藏族群众称为大力士,如不能将4根青冈棒全部击碎,“格勾”们将受到全寺庙和尚和参加庙会群众的嘲笑。这是一种充分显示力气的活动。
跳跃藏族群众的跳跃活动分跳远和跳高两种。跳远,藏语叫“格木泽”。有立定跳远,从高处往下跳比远,以及借木板弹力跳远以决胜败的。跳高,藏语叫“塔弓”(“塔”意为绳子,“弓”以为跳远),藏族群众平常生产活动中多跳越栅栏、上坡下坎、横跃巨石等,这就要求高远结合跳跃障碍。因此,藏族群众喜好立小木架,上横放竹竿或木条(如今的跳高架),每3步1架,共七八架,跳者务必连续跃过,比快,实可调之“跳栏”。跳高的另一种比赛方法是:在平整的土地上,2人站立在相隔数米的地方,拉起一根绳子,其余的人从1米左右的高度开始跳,跳过一次,渐次向上移动。以胸、头、手、拳依次向上移动,跳不过者得替换牵绳者。跳高时动作不定,任各自发挥。
转山本属宗教活动。大寺院的僧人们,晨后之时,必绕寺步行三周,为日常功课;附近区域虔诚的信徒们也是如此。藏区寺院场地宽阔,坚持步行也可谓养生之道。各部落或村寨,均各自有“神山”,每逢过年过节,举寨老幼绕山数周,谓之“转山”。
旅行藏族群众崇尚佛教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常以朝藏区各寺,尤以朝拉萨大昭寺和布达拉宫为荣。藏族群众又好以朝峨嵋山、松潘黄龙寺为荣,每每结伴携帐,不惜风餐露宿,顶风冒雨,艰难前行。还有不少叩“等身头”的,叩一长头划一线而进,日出而行,日没而止,昔日藏族群众朝拉萨大昭寺,往往长途跋涉数年,才得一返,其虔诚之至,可谓感天动地,昭日耀月。
秋千农区藏族群众每年农闲之时,在大树之下,或握藤,或吊毛绳,荡来晃去,以作秋千,妇女儿童多好之。九寨沟县藏族群众也喜爱打秋千,谓之“阿哇”,且别具一格,与众不同,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秋千架是用长约5至7米的4根木柱,每2根的小头交叉用藤条捆紧,大头分开并斜栽地上,在顶端交叉处横架木棒一根,将其固定。横木中穿入2条坚实的藤圈,圈内捆一根用藤条扭成的绳,绳端以木板相连,坐在木板之上便可晃荡,悠悠然然,舒缓爽心。
拔河年节期间,藏族群众常常举行拔河比赛,与汉族大体类似,只是藏族群众喜好男女混赛。
掰手劲亦是阿坝州藏族民间的一种较力游戏活动。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在闲暇之时,三三两两凑在一起进行“掰手劲”比赛。比赛由2人进行,常有许多人在旁趁势叫好。比赛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常见的左右用力掰手劲的方法;另一种是上下掰法,即一人握拳,拳心向上,横放桌面,另一人以其手掰之,由直掰曲(要求达90度)。比赛一般采取3战2胜或5战3胜制。
跳拱也是阿坝州藏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主要在少年儿童中广为流传,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小学生普遍喜好的一种游戏活动。玩法是:一人弯腰,双手压膝,称为“拱”,参加活动人数不限,其余的人排成单列,依次跳跃。跳完一轮,渐次升拱(减少一定的屈膝度)。跳者过拱失败,则替换做拱之人,活动重新开始。
搭底板即汉语“打毽子”之意。此项活动流行于南坪地区(今九寨沟县)藏族中。一年一度的春节期间,从除夕夜直到正月十七,各寨都要竟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点缀节日的喜气。其中,尤以玩“搭底板”兴致最浓,老幼皆赛,经日方休。比赛方法:用干马粪包在布里,中心插上几根雄鸡尾羽制成毽子;打毽时,在一块平地中央,划出长约4至6米,宽约2至3米的长方形为比赛场。中间划一条横线,以示界线。分单和双打两种(男女双或男女混合都行)。不用毽拍也不准用脚踢,而是以手为踢。赛前可试打几个,以掌握毽子性能和规律;打毽时,若接不住发来、击来的毽,或不能过界,击出边底线外则负1分,对方胜1分,以打3局或5局为限(打几局,每局打几个由双方临时决定)。一般采用3局2胜制或5局3胜制。
臭楼沙为南坪(今九寨沟县)藏族民间体育活动。游戏方法趣味横生:选择一平坦地面,上挖若干坑,坑的多少由参加人数而定,场地中心挖一坑(南坪地区藏语叫“锣锅”),即“牛圏”。其余的坑挖在距中心坑约2米的四周,以寄生在松、杉树上的寄生包为“牛”(即球)。参加者持一根一端带弯拐的木棍,在规定的距离,轮流将寄生包击入中心坑(即驱牛入圈)。以击球的棍数决胜负,多者负,少者胜。击球次数最多者担任“赶牛者”,其余分别守住一个坑,用木棍设法阻击“赶牛者”将“牛”赶入中心坑。但其余打牛者在击中后须用其棍守好门。否则,“赶牛者”首先杵其坑,则应由失去坑者替代继续“赶牛”,而“赶牛者”乘机抢占任何一坑,最后一个失去坑者则该“赶牛”。若2人同时抢占一坑,以猜拳定先后。拳式:拇指为“土帝”,食指为“鸡”,小指为“蚂蚁”。蚂蚁蛀土帝、土帝吃鸡、鸡吃蚂蚁,如此循环。
压乌龟是藏族青年小伙们喜爱在田间劳作之余进行娱乐的一种体育游戏。盛行于阿坝、若尔盖、红原、壤塘4县。游戏办法:参加者3人,1人长伸趴在草坪上,另2人相对伸出双腿交错并拢,各自坐在对方肌骨部位共同压住趴者,要求趴者尽力从地上挣扎爬行直立,能直立者为胜,否则,只能在地上胡抓乱舞,挣扎不起,甘当乌龟。
铲鞭子流行于金川、马尔康、理县等农区,鞭由牛、羊皮条或数根细麻绳织成,结套在细木杆或细竹竿上,鞭尖结套一根棉织带。鞭可长可短,鞭杆必须短于鞭带的长度。铲鞭时持鞭杆下端向地面或空中各方猛力挥铲鞭带,并同时做一些诸如空中转体、弓步挥舞、单双手侧身翻等健美动作与之配合,以铲鞭子发出短促清脆的音响为佳。
独绳荡流行于金川、小金、马尔康、理县、黑水等农区一带。玩法如下:在高树枝或屋梁横木系一粗绳,绳垂直于地面,离绳头约2米左右设一小跳台,荡绳者立于跳台前跳跃,空中抓绳或手持长绳于起跳处起跳,身体便随摆动惯性来回荡。藏族群众生活于崇山峻岭,常用坚固的树藤作荡绳,以穿越沟壕,跨越山崖。独绳荡即为山林生活的再现,别有一番野趣。
拔腰两人站立,用单手或双手互抱其腰。发令后同时用力,先被拔起来,即先双脚离地者为输。不能采取突然侵袭式攻击的方法。
互背2人背立,双手向后与双方相抚,同时用力,若一方被背负双脚离地则输。主要流行于理县、马尔康。
举皮袋主要流行于牧区。在平地上放一个约150公斤重的大皮袋,内装羊毛、沙土等,强手们一个个走到皮袋前,看谁能在3次试举中把皮袋一下抱起来扛到肩上为胜利者。凡获得优胜者称为大力士。
·州志办提供资料记者 王和斌整理·
新闻推荐
松潘网店数去年突破2600余家网络零售额超14亿元本报讯(周琳记者徐中成)3月15日,松潘县镇江关乡五里村,27岁的吴声刚忙着...
松潘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松潘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