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平江公路

绵阳日报 2019-12-15 06:28 大字

□宋恕(绵阳)

平武县境山高谷深,交通不便。清道光版《龙安府志》记载:其地四塞,山川重阻,峭壁云栈,连绵百里,五关设障,六阁悬崖。平武至江油的老路,唐宋以来,从满清至民国至解放后,虽然经过多次整修,也仅仅是人行驿道的规模。但尽管如此,这条路从古至今仍是保持松潘藏区与四川内地联系的大动脉,商贸驮运,茶马易市,肩挑背负,滑竿轿夫,行人旅客,往来不绝,繁荣异常。

我是平武人,曾经有两次在这条老路上的深刻记忆。

第一次是1953年7月,当时因家境变迁,家里要表哥送我到中坝场的姐姐处读书,当年我不到10岁,130多公里完全步行,我是没有能耐走到的,恰好有运货的马队同行,就决定把我绑在马背上“运”到江油。为了我的安全,在前面的马鞍上,固定了一个供我掌手的木架,身上绑着一根长布带和马鞍固定,一头牵在赶马人的手里,就这样我摇摇晃晃地坐在马背上,开始了长达三天的长途旅行。第一天从古城出发,当晚到达南坝,第二天住平驿铺,第三天从平驿铺走到白石铺,当走到一个叫赵盘垭的地方,大家都说,走出家乡县境了。下午到老江油(武都),我已累得不行了,表哥找了一辆马车,当晚我就到了中坝。从古城到中坝沿途的景色,我已没有多少记忆,只觉得山路崎岖,蜿蜒曲折,沿涪江而行,树木葱茏,层峦叠嶂,风景秀丽。松潘籍的赶马人不时唱起高亢的但听不懂的歌,而我在马背上摇摇晃晃,腰酸背痛,昏昏沉沉,只想下马休息。有好多新奇的地名,如老蛇湾、青刀口、草鞋沟、倒马坎……

第二次是1957年,我随老师和同学从中坝出发回平武,这次竟然走了4天,每日晓行夜宿,山路崎岖难行,走至煽铁沟(小场镇,在响岩),遇洪水瀑涨,草鞋沟的便桥被冲断,只好请一当地壮汉拉着行人绕山道而行,每人须付费二角作为酬劳。上路时脚上打起血泡,苦不堪言。这次更为加深了对这条老路的印象。

1958年“大跃进”“大战钢铁”高潮时期,要开采运输平武虎牙山区的铁矿石,绵阳专区决定修通江油至平武至虎牙的公路。以人海战术的方式,调集三台、射洪、遂宁、中江等地的两万余人,1958年12月动工到1959年7月通车,耗工220万个工日,投入资金仅330余万元,工程的艰辛可以想象,实为公路建筑史上一大奇迹。但限于当时的财力、设备及施工水平,平江公路弯弯曲曲、路面陡窄、护坡保坎不甚坚固,以至通车后,一到雨季即路面沉陷,边坡垮塌,险象环生,是绵阳地区有名的“烂路”。此后,特别是绵阳建市后的30年里,省市财政对平武的交通发展,给予极大倾斜和支持,又特别是5·12大地震后的重建中,在河北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平武公路修得比原来更加宽敞通畅。如今,平武已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平武至九寨沟,平武至广元的高速公路正在加紧建设。

今天,当我们坐着汽车飞驰在宽阔平坦的平江公路上时,你会有着恍如穿越的感觉。视线之上,是平武山区的繁荣富庶,两旁新房栉比鳞次,山光水色,风景秀丽;视线之下,是上千年的沧桑印迹,雨雪风霜,筚路蓝缕,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新闻推荐

三个切片看松潘民族团结新路径

“来来来,先分别亮个相,再集体出个镜。”11月21日,在松潘县城后的东山半山上,返乡创业的藏族青年唐仁松召集3个伙伴:汉族青年...

松潘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松潘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