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潘花灯舞
■泽让闼
松潘,位于青藏高原东麓,是川西北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秦置县以来,已历经2300多年的风雨沧桑。历史上,作为边陲重镇的松州,既是历来兵家的必争之地,也是商贸交易的集散之地,因此,各种文化得以在这里相互交流、碰撞,进而交融、积淀、传承和发展,最终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壮丽画卷。
松潘,是以藏、羌、回、汉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人文风俗、文化形态犹如繁星璀璨,熠熠生辉,“花灯舞”即是其中分外耀眼的一颗。
花灯舞,民间称为耍花灯,相传是清朝时期由驻防松潘的巡防军从北方引进,他们离开之时,把花灯舞传给松潘的汉军五营,到了清朝末年,为了给慈禧太后祝寿,松州总政陈金敖组织花灯舞队进京为慈禧太后贺寿,此后花灯舞便在松潘各地盛行。松潘是多民族聚居区,其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各民族在花灯舞中都融入了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并加以推广,流传至今。松潘花灯舞自形成以来一直在民间盛行,是节日期间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之一。
花灯舞是属于集体性质的舞蹈,参演人数不限,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甚至上百人,表演者一般是青年男女,年长者亦可参加。花灯是由一对哑铃式的木条和4个灯笼构成,木条两端呈板状,利于放置和固定灯笼,灯笼内放有烛火。木条中段略为细小,便于抓握,而且在舞蹈变幻动作时能够抓牢。传统做花,是用剖细的竹篾做茎,彩色的皱纹纸做花,绿色的剪纸做花萼,但是如今可选的材质丰富多样,很多人喜欢采用华丽的丝绸,这除了方便,还防水防潮利于保存,可也有人直接采用集市上现成的绢花或者塑料花。
花灯舞的表演形式各具特色。藏族花灯舞主要是以藏族民间歌曲或者锅庄舞曲加以伴唱,并在耍花灯的过程中融入锅庄或者藏族舞蹈的动作元素,集歌、舞、乐、技等艺术形式为一体。传统藏族花灯的灯笼由6个正方形的面和8个三角形的面构成,上面贴着各种剪纸的吉祥图案和花边。藏族花灯舞大多是在晚上表演,男女身着盛装,灯笼内点上烛火,在鼓钹简单的伴奏中且歌且舞,显得灵动而梦幻。
回族和汉族的花灯舞表演比较相近,一般男女成对,主要用松潘传统的民间歌曲或者小调伴唱,像《观灯》《采花》《交情》《南桥汲水》等等。回族和汉族的花灯做得相对轻巧,可以舞得更加洒脱,动作可以更加繁复。灯笼一般用竹篾圈成4个或者6个花瓣,然后糊纸。回族和汉族的花灯舞步伐多为踏步、行进、跑步、 穿花步、秧歌步,手上动作以摇、抖、举、转为主,舞蹈中采用套链和叠链,套链多采用一套一、二套一、三套一等穿花舞蹈形式,叠链队形呈单数递增,排列成正三角形,呈现出绚烂璀璨的景象。
由于松潘花灯舞的特殊性,2011年松潘藏族花灯舞作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参演节目,参加了在成都举办的第三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其新颖的文化特点立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媒体争相予以报道。接而,藏族花灯舞又到湖北、安徽等多地进行演出,受到了各地观众的赞誉。2014年6月,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江河万里行》栏目组在水晶乡川盘村对独具魅力的藏族花灯舞进行了拍摄,随后在CCTV-4频道播出。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松潘花灯舞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该县县委、县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积极进行抢救、保护和申报工作,松潘回族花灯舞于2011年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松潘多民族聚居,多年来各民族间和睦相处,共同发展。自2016年开始,松潘县每年在繁花似锦的夏季如期举行盛大的“花灯节”,在欢乐的气氛中,在花灯的海洋中,藏、羌、回、汉各族儿女将各具特色而又绚丽多姿的花灯舞呈献给远方的客人,“花灯舞”也因此成了松潘最为灿烂的一张名片。
新闻推荐
购物店里,一名上海导游与一对来自北京的游客发生纠纷,一方粗言泄愤,一方“耳光”迎上。10月8日上午,这样的一幕发生在阿坝州...
松潘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松潘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