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和谐之花”尽情绽放 松潘县各民族团结互助共谋发展小记
■记者 泽英
金秋十月是石榴大量上市的季节,行走在松潘县城,超市、水果摊随处都有石榴火红的踪影,随手剥开一个,石榴籽粒粒饱满,紧紧依偎。这正是松潘县各民族大团结的生动写照,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唱响了一曲曲民族团结的和谐歌。
自古以来,松潘县就是一片和谐、开放、包容、大气的红色热土。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和亲途经松潘,为本地区各民族和睦共处撒下了团结的种子。在松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族群众共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在长期友好交流中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建立起水乳交融的民族关系,演绎了一幕幕民族团结大爱的感人故事,唱响了新时代松潘民族大团结的伟大赞歌。
保障和改善民生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力量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聚集民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凝聚民心、民智、民力的治本之策、长期之责,更是检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效的试金石。
近年来,松潘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以脱贫攻坚统揽民生事业,民生福利全面释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日益提升,全县综合经济实力稳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以前住在半山上,以务农为生,致富增收无望,打工也没有门路。搬到县城周边安置点后,开起了小吃店,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这都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谈到脱贫攻坚政策带来的民生福利,进安乡大巴山村村民马兴群滔滔不绝。
脱贫攻坚集结号吹响后,松潘县重点实施产业帮扶、就业安置、教育助学等“八个全覆盖”,高标准实施十项民生工程、13件民生实事,实现全县147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全覆盖,建设农牧民夜校143所,创建省级“四好村”10个、州级“四好村”85个,建设达标25个乡镇标准中心校、达标卫生院、便民服务中心,建成村级文化院坝62个。经州、省和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截至目前,全县2026户7573人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45%。
从“扶贫”到“脱贫”,从“输血”到“造血”,松潘县各族群众齐心协力谋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和群众意愿的脱贫致富之路。
多元文化为载体各民族齐唱和谐幸福歌
9月29日,松潘县举行了以“韵古城、促团结、颂祖国、庆华诞”为主题的第三届古城花灯会。当晚,藏、羌、回、汉各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手拿艳丽的花灯,在松州古城内外同跳花灯舞。万人共跳民族花灯舞的盛况创下了世界纪录,获得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验证官颁发的“海拔最高的花灯舞展演活动——中国松潘松州古城万人同跳民族花灯舞”纪录证书。
“花灯舞”民间称之为耍花灯,松潘是四川民间艺术花灯之乡,花灯舞是全县各族群众最为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据松潘县志记载,花灯舞于清代在松潘开始流传,由当时驻防当地的巡防军从北方传过来。在传承发展中,作为藏、羌、回、汉多民族聚居地,松潘各民族在花灯舞中融入自己民族的文化元素,逐步形成了风格多元的藏、羌、回、汉花灯文化。如今,花灯舞已成为松潘县各民族团结、和谐相处、共同繁荣的有力载体,其丰富的表现形式,也为松潘多元的民族文化增添了特有的魅力。
民族的多元文化是民族团结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着力点和催化剂,也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纽带。近年来,松潘县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努力发挥民族文化传承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凝聚人心、彰显活力、提升形象、积蓄后劲的重要作用。
同声自相应、同心自相知。虽然大家生活习俗不同,但在长期的交往中早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局面。如今,松潘无论是乡镇、机关还是大街小巷、广场,处处都能感受到各民族团结的和谐氛围,各族群众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中凝聚“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力量。
新闻推荐
昨日,2019“海外华文媒体感知中国(四川藏区)行”活动接近尾声,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28个国家和地区的70个海外华文媒...
松潘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松潘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