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开通的零关道,杨慎吟咏的松坪关……都还在
4月8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士万娇从凉山回到成都。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她和同事从会理出发一路向北,寻找历史上著名的清溪古道遗存,收获颇丰。“史料记载司马相如‘通零关(道),桥孙水(今安宁河支流),以通邛都(今西昌东南)’,古道上还能找到相关遗存!”,司马相如开通的零关道,杨慎吟咏的松坪关……都还在。
万娇在凉山开展的调查,属于丝绸之路南亚廊道四川段考古调查工作的一部分。自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之后,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申报世遗的前期工作——道路相关遗存调查也在国内全面展开。
南亚廊道,主要指从长安出发,分别经四川、青海入藏或经陕南、四川、云南最终通往南亚、东南亚的古代道路。仅在四川境内,就包括金牛道、清溪道、五尺道、松茂古道、茶马古道等5条干道。拂去历史尘埃,这些历经千年岁月的古道如今又是一番怎样的面貌?
□本报记者吴晓铃
金牛道广元段
已纳入中国世遗预备名单
2018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启动南亚廊道四川段的考古调查。调查人员发现,在李白眼里“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因为地形条件的险恶反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得以部分幸存。其中,金牛古道广元段,因为保存相对完整且道路形态多姿多彩,早已纳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8年3月28日,调查组一行抵达广元棋盘关。金牛道广元段的独具特色和保护状况,让调查人员惊喜不已。
嘉陵江滚滚东逝。在朝天区明月峡这处连接四川与陕西的峡谷内,先秦栈道、古驿道、嘉陵水道、纤夫道、川陕公路和宝成铁路等6种不同的交通形态分布在万仞绝壁之上和滔滔江水之中,形成中国交通发展的天然博物馆。
“明月峡内至今仍保存着2000多米先秦栈道。”调查组一行在调查时还能在绝壁之上看到大大小小的石孔,这些孔洞就用来插入木桩或石桩以搭建栈道。
万娇说,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包含“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等6种标准。只要符合其中一种,就可列为文化遗产。而金牛道朝天段直观地呈现出中国从古至今道路交通的发展历程和人类征服自然的智慧。
金牛道剑阁段同样保存尚好且特色鲜明。三百里翠云廊,精华就在北距剑门关7公里的大柏树湾。历经千年的苍劲皇柏亭亭如盖,成为这段古道的一张名片。
2011年,国家文物局的专家赴广元考察蜀道保存状况,以便按世界遗产的申报要求,尽量吸纳遗产价值突出、保护管理状况良好的项目,以发挥预备名单作为世界遗产申报项目储备的作用。金牛道广元段丰富的道路遗存以及剑门关、明月峡等风光壮丽、历史底蕴深厚的古迹,最终征服专家评委。
松茂古道
十里一关、五里一堡遗迹犹存
在川内5条干道中,从都江堰出发经茂县到松潘的松茂古道,曾是历史上有名的茶马古道。如今,古道上的马蹄声已经远去,但当年修的关、堡却遗迹犹存,成为见证古道茶马贸易兴盛以及南亚廊道信息完整性的珍贵材料。
松茂古道因军事战略地位而兴建,因茶马贸易而兴盛。从唐代开始,中原王朝利用茶叶和西北民族地区,尤其是藏族地区交换马匹,形成特殊的贸易“茶马互市”。到了明朝,茶马互市空前兴盛,松潘城内商贾云集,成为四川、甘肃、青海三地最大的贸易集散地。直到清代乾隆年间,茶马互市才渐渐淡出历史舞台。而这次重点调查对象,便是从松潘出发,路上有层层的关隘和城堡。
进入松潘县城,屹立千年不倒的松州古城墙就闯入大家眼帘。当年,为了防御频频来犯的氐羌和吐蕃,唐朝开始在此设立边关,筑土为城。到明朝,松潘镇羌门的城墙竟然厚度超过31米。这些用糯米、桐油、石灰混合熬制的灰浆粘砌的城墙,坚固无比。调查人员测量发现,古城墙至今仍保留6.2公里,瓮城、女墙、马面、炮台等规模完整。在南门城洞,还能看到抗战时期日军飞机扫射城墙时留下的弹孔。
让调查人员感到奇怪的是,松州四座主城门之一的西门,却并未建在古城内,而是一路蜿蜒到西侧山顶,垂直距离高出古城数十米。经过走访才知,这种不对称的城门结构,恰恰与松州作为边贸重镇的位置有关。原来,当年进犯松州的敌兵从西侧山麓来袭,城内防御情况尽收眼底。为解决这一问题,明代负责松潘防务的官员干脆把城墙从城里一路修到山顶,并增筑西门,让防御从山顶就开始启动。
根据松潘县志记载,从松州出发前往都江堰的第一关是西宁关,此后行进8里到云屯堡,再7里至安化关。调查人员来到西宁关村,果然在村里发现明代的城门洞。在云屯堡村,虽然堡已损毁严重,但从航拍图可以看到,它所在的位置正对大山深沟,而它设在此处的作用,就是阻挡沟内的流寇出来抢劫。在这里,调查人员还发现一块珍贵的指路碑:“上走松潘40里,下走叠溪200里”,说明云屯堡在古道上的位置。松茂古道上的这些关和堡,靠县志记载的位置就能找到,让调查人员们“都觉得不可思议。”调查人员在德胜堡、新塘关、归化关、平夷堡等地都发现城墙、道路等相应遗存。而“平夷”“归化”“镇番”“镇平”“平定”等关隘名字,更是充满了时代特征。
清溪道
中原政权开拓西南的见证
西汉武帝开始,中原政权开始积极经略“西南夷”。从司马相如开拓的“零关道”,到唐代的清溪道,这条连接滇、蜀的商道,便穿越雅安、凉山直达云南。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相如、韦皋、杨慎等历代名人,都在这条道路上留下故事。
在汉源县城以北,唐代为便于处理和吐蕃、南诏的关系,川西节度使韦皋在清溪峡设置清溪关,这条从成都出发连接滇蜀的驿道,也因此得名。万娇说,清溪道的历史远远长于清溪关。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司马相如“通零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历史上司马相如主持开通的零关道,应该就是现在清溪道沿用的线路。
在凉山境内调查的1个月,考古人员在越西县境内发现刻有“零关”二字的石碑,记载了零关道开拓、补修的经过。至于“孙水”,现在喜德县还有一条孙水河,是安宁河的支流,古道就跨越其上。万娇说,最近几十年,凉山境内发现大量两汉时期的文物,“事实上每一条道路的开拓,伴随而来的都有文化和商贸的交流。这些汉代及以后的文物,从侧面可以说明司马相如主持打通了前往西夷的交通动脉。”
这条商队繁忙,又恰好经过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动脉”,和松茂古道一样获得官方的护卫。在喜德县境内的深沟古道,号称每500米就有一座哨所或兵营。调查人员发现,这些哨所大多为明代设置,清代甚至民国依然沿用。其建筑形态颇似藏羌碉楼,约有四五米高。
喜德县的登相营,见证了官方对商道的重视。驿站建立最初只有几户人家经营客栈,到明成化年间在此建成“三关、两营、七堡”屯兵护路,才渐渐繁荣。史料记载,登相营日均客运量最多的时候达到3000人次,驮马数量更要翻倍。调查人员发现,登相营仍有明代的炮台、商铺等遗址尚存,城墙也残存300多米。登相营还别有匠心设计成一条鱼的形状,鱼嘴处引水,北部驻军,南部是马店,城外甚至还开垦几亩地,可谓格局分明。
除了驿道、驻军这种官方工程,清溪道上还可看到不少民间参与古道维护的痕迹。万娇在会理古城北面的三元桥修路碑上,就找到曾捐资修路的当地有名商号“永昌和”“兴盛和”的名字。这座三元桥的得名,据说缘自曾经有一个状元、两个当地高中会试的生员从此走过,状元便是杨慎。当年,杨慎因被发配云南永不召回,走的就是清溪道,在会理松坪关,入滇前四川境内的最后一个驿站。当杨慎看到金沙江对岸云南的层层群山,意识到自己即将告别故土,有感而发留下一首“莫唱离歌惨别颜,蜀云滇月共青山”的七言绝句《松坪关》,写尽诗人的惆怅。如今,松坪关同样作为茶马古道的一部分,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伸阅读
四川丰富的道路遗存助力申遗
从金牛道到清溪道,省考古院南亚廊道四川段的调查历时一年多来,目前仅完成三条干道的调查。未来,从成都出发经眉山、乐山、宜宾到云南曲靖的五尺道等线路的调查还将继续。
调查显示,四川属于古道保存完好度较高的地方,古代四川修筑道路的方法也很有特色。勤劳、智慧的古代人民会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质情况采用不同的修路方法。比如有的地方山体基岩坚硬,就不另铺石板,而是直接从基岩上凿出一级级的道路;有的道路必经的山体几乎近90度直立,便劈掉最边上的山体在底部留出一条路来;还有的道路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为防过往商旅意外坠崖,便在悬崖一侧立上石杆,成为现代公路路桩的原型。
南亚廊道四川境内五大干线每一条线的开通,都促进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金牛道的开通客观上使四川盆地融入中原经济文化圈;五尺道促进了云南和四川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使用,历代官府、士绅的修桥铺路,道路、桥梁、修路碑以及路上的牌坊、石窟、寺庙,古镇、古街、客栈、驿站等一起,构成南亚廊道上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
此次调查,考古人员的主要任务是摸清古道线路的明确走向,以及与道路相关遗迹的保存现状。未来还将对相关重要点位进行考古发掘,以确认道路使用的起始时间等问题。这些详实的基础材料,将为申遗提供学术支撑。
新闻推荐
大巴车载着我们穿行在松潘公路上,车窗外,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大草原。草原上,是成群结队的牛羊,羊群如同飘累了散落在凡间的...
松潘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松潘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