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轰炸遇难同胞纪念雕塑亮相人民公园

成都商报 2018-11-04 01:00 大字

成都大轰炸遇难同胞纪念雕塑位于人民公园辛亥保路纪念广场附近许多市民在纪念雕塑前驻足成都大轰炸亲历者达朋芳讲述当时家里的伤亡情况

“从此,我们有了悼念亲人的地方”

——成都大轰炸亲历者和遇难者家属达朋芳

“据档案记载,1938年至1941年,侵华日军22次空袭轰炸成都,共计出动飞机532架次、投弹1763枚,造成3532人伤亡、10594间房屋损毁。其中两次大轰炸为:1939年6月11日,日军出动飞机27架、投弹111枚,炸死226人、炸伤432人,损毁房屋4709间;1941年7月27日,日军出动飞机108架、投弹446枚,炸死698人,炸伤905人,损毁房屋3203间。”

石碑铭刻历史

人民公园一如往常,绿树成荫,游人络绎不绝。但近日,许多人发现了一处不同:在公园深处草坪上,多了一组雕塑和石碑。石碑上刻着几个显眼的大字——“成都大轰炸遇难同胞纪念雕塑”。

昨日,6位与成都大轰炸这段历史颇有渊源的市民来到了此处,他们站在雕塑前,心中泛着波澜。

他们有的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有的是遇难者家属,还有一位,是一直投身于这段历史相关公益活动的成都律师。他们是在得知成都大轰炸遇难同胞纪念雕塑已亮相人民公园后,专程组团来此悼念的。

“这个纪念雕塑的建造,对我们而言意义太重了!我们从此有了一处能够悼念在大轰炸中遇难亲人同胞的地方!”今年80岁的达朋芳亲历过成都大轰炸,轰炸中她失去了表兄、姑姑、祖母等多位亲人,左边肩关节也因母亲当年带她躲轰炸时用力过猛造成骨折,至今也没恢复。她打算过几日带自己的儿孙也来此悼念,“我相信这里也会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让年轻人记住那段历史,勿忘国耻”。

雕塑和石碑,让老成都想起“跑警报的童年”

成都大轰炸遇难同胞纪念雕塑,位于人民公园辛亥保路纪念广场附近,目前尚未完全建成,但已经对公众开放。昨日,记者在现场看到,该纪念雕塑由3组雕塑、背景墙以及3块石碑构成。背景墙上绘着当时成都的街巷和城墙,3块石碑分别刻录着成都大轰炸的简介和遇难者名单,而3组雕塑则表现了各行各业的普通民众面临大轰炸时的无助和悲情。

3块石碑中,正中间的石碑上,用文字回溯着那段历史:“据档案记载,1938年至1941年,侵华日军22次空袭轰炸成都,共计出动飞机532架次、投弹1763枚,造成3532人伤亡、10594间房屋损毁。其中两次大轰炸为:1939年6月11日,日军出动飞机27架、投弹111枚,炸死226人、炸伤432人,损毁房屋4709间;1941年7月27日,日军出动飞机108架、投弹446枚,炸死698人,炸伤905人,损毁房屋3203间。”

左右两块石碑刻录的是遇难同胞名单,目前左边的石碑上刻录着42名遇难同胞的姓名、性别和年龄,其中有3个还是年仅1岁的婴儿。

昨日下午,纪念雕塑前围满了人,许多年轻人在细细阅读着碑文。许多老成都则驻足聊起了或自己亲历或家人亲历的那段岁月。人群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格外引人注目,他注视着背景墙上大轰炸时期的成都久久没有移步,眼里还隐约泛着泪花。他是90岁的耿金强,每个周六都来人民公园。昨天,他站在雕塑前久久凝视着,随后与前来悼念的达朋芳聊起了自己记忆中的那段过往,“我小时候也是没少‘跑警报’,一晃差不多80年了。”

他说,以后清明可以来这里纪念父亲了

今年80岁的达朋芳是成都大轰炸的亲历者,作为“成都大轰炸对日民间索赔团”中的一员,2012年她曾独自赴日本东京出庭,当庭陈述自己大轰炸时的遭遇。1941年,年仅3岁的达朋芳在当时的大轰炸中失去了表兄、姑姑、祖母等多位亲人,而为了躲避轰炸,母亲在慌乱中将她放进背篼里时,用力过猛造成她的左手肩关节骨折,至今也没恢复。“这个纪念雕塑是对大轰炸中遇难者和我们这些幸存下来的家属的一种安慰,更警醒着后辈们勿忘国耻。”

达朋芳告诉记者,自己一直希望成都为大轰炸这段历史建立一座纪念雕塑或纪念碑,也曾与其他亲历者们向相关政府部门提出过这个建议。而这一次,她的心愿达成了。

“以前我和家人悼念父亲,只能在家里摆几炷香。”77岁的赵文峰从未见过父亲。他是1941年9月出生的,出生前两个月,他的父亲就在大轰炸中遇难。在那个战乱的年代,父亲与许多不幸遇难同胞一样,甚至没有墓碑。成都大轰炸遇难同胞纪念雕塑的意义,对他而言,“太重了”。他说,以后清明,可以来这里纪念父亲了。

其实,人民公园也是“大轰炸”的“见证者”

“其实在人民公园这个位置修建纪念雕塑很有意义。”81岁的陈再伯也是“大轰炸”的亲历者,对于那段历史,他再熟悉不过。他知道,人民公园一带就曾遭遇了“大轰炸”,“这里曾洒下无辜者的血泪”。

“大轰炸”时期,陈再伯家住在盐市口。他告诉记者,1939年6月11日那日的大轰炸中,他家的祖屋被炸毁,父亲当时急火攻心没能抢救过来就去世了,而母亲也因此患病。“我舅父开的客栈也在大轰炸中被烧毁,我家和舅父的客栈都离人民公园不远,把纪念雕塑建在人民公园,我想是对那段历史和遇难者最好的纪念。”

64岁的杨小清虽然没有经历过那段过往,但她却与那段过往深有渊源。她母亲在1941年7月27日那场大轰炸中幸存了下来,但她母亲的大姐却在当时遇难,“母亲跟我说,当时她眼看着一枚弹片穿过她的头发打在了大姨的小腹上,整个人都吓傻了。”

杨小清的母亲一直希望能建一座成都大轰炸遇难者纪念碑,后来母亲去世,杨小清主动把这件事接了下来,和另一位大轰炸亲历者杨迤一起,向相关部门递交申请和相关资料,并得到了积极的回应。现在纪念雕塑终于在人民公园亮相,“我感到非常激动,人民公园这里曾是大轰炸的主要被轰炸地点之一,把纪念雕塑建在这里,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成都大轰炸对日民间索赔团中方律师徐斌:

纪念雕塑的建成,让我们拥有了悼念同胞和教育后人之处

昨天组团去人民公园悼念的人群中,还有一位是成都大轰炸对日民间索赔团中方律师徐斌,这位从2005年就开始为成都大轰炸对日民间索赔奔波的律师,也是这个纪念雕塑的倡议者之一。2015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时,他曾帮助大轰炸受害者起草建立成都大轰炸纪念碑的申请,而在13年的对日诉讼中,徐斌也多次陪同大轰炸受害者前往东京出庭陈述。

徐斌称,目前,重庆大轰炸对日诉讼团(包括重庆、成都、松潘等地的诉讼团)一共有188名受害者原告,按照日本的司法规定,必须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原告出庭陈述,这就表示至少要去60多人,加上收集证据,需要投入很长的时间成本,“我们目前还在寻找新的证据,一直不敢懈怠。这次大轰炸纪念雕塑建成,在为我们提供悼念遇难同胞的场地和教育后人的同时,也给了我们鼓舞。”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庄灵辉 摄影记者 陶轲

新闻推荐

层林尽染丹云峡

■杨友利深秋的丹云峡是红色的。金秋时节的丹云峡,在云雾茫茫的潮湿气息中,漫山的树木逐渐变成了金黄,然后再慢慢地转成红色...

松潘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松潘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