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潘古城与唐蕃大战

华西都市报 2018-10-29 03:10 大字

从古到今松潘一带的寺院都是川茶的重要消费场所。

唐代李德裕主政松潘时大力扶持茶马互市。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塑像。

茶马古道背夫塑像。

松潘藏族汉子。

松潘古城。

松潘古称松州。

“如果命运安排我在中国西部生活的话,我别无所求,只愿能够生活在松州。”100年前,英国著名植物学家、探险家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这样写道。威尔逊从1899年到1910年,先后五次到中国进行植物考察,其中三次来到松潘。他在《中国--园林之母》书中,用诗一样的语言描述松州:“它舒适地安顿在一个狭窄而美妙的山谷,四面是田野和金黄色的稻谷,河流的源头是一股清澈小溪流。它仿佛一簇优雅的曲线划过这片土地。田野上是歌者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忙碌着,男人、女人和小孩,大部分是部落里的族人,身着盛装,在他们完整的工作画面之中,全是强健的身体和欢歌笑语。”

松龙古道 早已绝迹

“三脑九坪十八关,一锣一鼓上松州。”在松州古城,也就是今天的松潘,流传着这样一句耳熟能详的民谣。它说的是过去有一条从灌县(都江堰)出发通往松州和茂县的茶马古道,逶迤漫长,高山深谷,全长700多里,这条古道被称为“松茂古道”。

松茂古道仅仅是指灌县作为源头而言,而松潘作为辐射周边的形胜之地,描绘了更为开阔、更为恢弘的历史画卷。有人说,松州境内还有另一条有名的茶马古道,就是从绵阳平武过去的道路,被称“松龙古道”。当然,这条古道也早已绝迹。

如今,两条古驿道都已被修成通衢大道,从都江堰开车到松州也不过三小时。偶然有零星的马队通过,也主要是作为旅游表演项目,让人依稀感受到当年古道的繁盛。

我多次去松州,每次徜徉在古城街头,都别有一番滋味。这座地处川、甘、青三角地带的古代军事重镇和茶马互市集散地,在蓝天白云下巍然屹立,周边绿草如茵,经幡如林,太阳也每天都是新鲜、清新的,热辣而通透,仿佛被川西北高原的雪水洗过似的。

松潘,古名松州。城内,一条湍急清澈的河流从东端穿过环城路向西流去,再经中央大街转往南边,最后从南城门左侧流出古城。河水叮咚,清韵悠然,映照着城楼和花草的倒影,使得整个松州城活泼生动起来。沿街的酒楼、茶肆、烟馆、旅店、杂货铺一家紧挨一家,吸引了大批游客驻足。汉藏居民安静地摆摊、闲聊。

城墙厚重 全国罕见

松州古城墙巍峨厚重,在全国都享有盛名。1995年版《阿坝州志·城池》载:“松州城墙的厚度,特别是城门洞的进深度,为全国明代城门之冠。著名的北京故宫城门、南京、西安明代城门,现存均无如此之厚”。说当年用于筑城的青砖每块重30公斤,沉厚异常。城墙总围长达6.2公里,高12.5米,厚12米,以糯米、石灰、桐油熬制的灰浆粘连勾缝。在冷兵器时代,可以说经得起炮火箭矢的猛烈攻击。古城原有7道城门,城门上建有重檐歇山式城楼,现存4座城门。这在川西北地区是罕见的。

奇特的是,西门(威远门)竟然是建在古城西侧的巍巍山顶,垂直出古城500米,独当一面拱卫主城。这在我国现存古城中同样是绝无仅有的。

松州始建于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剑南节度使李德裕在此筹边时筑“柔远城”。明洪武十二年(1379)松州卫和潘州卫合并为松州卫,平羌将军丁玉开始在此大规模修筑松州古城,并在松州境内修筑多处关隘城堡。这些关隘城堡,既是军事要塞,也成为茶马古道的通道,更是官府查验茶引的关口。

古城墙下,有个卖松茸、菌菇的阿婆一直在跟游客聊天,她身着古羌粗麻布长衫,满月般的脸,笑得弯弯的眉,看上去十分开心。我问她听得懂汉语不?老人家点头说晓得一些。她略一思索,竟一口气说出七八个常用词语,如“我”“你”“一”“二”“三”“茶”“丝绸”等。阿婆还如数家珍地告诉大家,他们这一带喝的茶,主要是从绵阳平武运过来的。

“平武的茶好喝咧,我们家出去放牧时就得带上一壶。”阿婆身边一个小伙子插嘴说。小伙子说,他读过几年师范学校,对川茶文化有一定了解。我顺便问小伙子知道丝绸之路吗,他摇头说不大清楚,但对四川边茶的来龙去脉倒如数家珍。

封面新闻记者李贵平摄影报道

松赞干布的野心因内乱而止

在松州,几乎每个人都会说起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每个游客也会在他们的塑像前留影拍照。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雕像,位于松州北门(镇羌门)之外。塑像形态是:松赞干布右手揽着文成公主,面带笑容,左手指向西边的茫茫雪山。

这位长相俊朗、头戴狐皮帽、身配藏刀火链、脚穿长筒皮靴的吐蕃王国雄主,是在轻声告诉他的爱人,圣城拉萨就在蓝天之下的美丽远方吗?

事实上,当年文成公主离开西安入藏并没有走这条路,而是走的唐蕃古道,离开长安(西安)后经甘肃到青海日月山,过大河坝到达鄂陵湖再进藏。塑像只不过是赞美了她和茶马交易的伟大渊源。

塑像背后,当然深藏一个发生在千年前的“唐蕃大战”故事——间接地因为一个女人,吐蕃和大唐这两大王国都捏紧了拳头。

吐蕃起源于拉萨河谷的农耕部落,是他们最早发现并种植了青稞。吐蕃是集农耕、游牧为一身的二元经济体,这种结构有足够的向心力及较稳定的社会结构。吐蕃的统一史,就是务农的吐蕃人不断吞并融合周边其他部族的历史。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用武力统一西藏后建立了吐蕃王国,极盛时一度罩住四川、云南和青海湖地区,也对大唐帝国虎视眈眈。

唐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川西北松、丛二州地震,坏人庐舍,多有压死者。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未允,大怒,率羊峒及吐谷浑、党项、白兰羌部落共20万兵马,东袭松州。唐吏部尚书候君集将军率师与吐蕃大战于松州。一时旌旗猎猎,箭镞横飞,血腥杀气弥漫草原,双方留下的尸骸染红了青绿岷江。九月,吐蕃因后方发生内乱退兵回到拉萨,但松赞干布已达到炫耀实力的目的。不久,这位高原枭雄再次遣使臣、送黄金,以求通婚和好。

唐太宗之前没答应松赞干布的求婚,倒不是心疼自己的美丽公主,而是有他自己的考虑。古语说:“西罗马,东长安”,当时,西方帝国首都罗马和东方大唐帝国首都长安,构成了世界的两极。号称“丝绸之路”的曲折通道是世界上最长的路,连接着两大帝国的首都,维系看东西方的文明和商旅贸易。但漫长的丝绸之路充满危险,从长安到吐蕃的一段路程被称为“唐蕃古道”,中间有吐谷浑、党项、回纥等部族割据并控制着各个路段。这条丝绸之路,并不像她的名字那么美丽浪漫,而是恰恰相反,充满着危险和恐惧,令大唐皇帝寝食不安,因为常常有烽火急报,把各游牧部族攻城略地的坏消息带到正在歌舞的皇宫之中,令他和文武百官束手无策。在唐太宗看来,这是战争之路、死亡之路。

最终,为了天下的安宁,为了帝国的生息,为了道路的畅通,唐太宗终于决定,接受吐番王的求婚,将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封面新闻记者李贵平

文成公主与藏地悠悠茶香

这段佳话,如悠悠茶香,飘荡在康藏高原的历史天空,也浸透在松州这片广袤土地上。

随着文成公主嫁至吐蕃,茶叶也被引入西藏。传说当年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从长安出发入藏,翻过日月山,走到青海湖边。这时随行人出现头昏脑涨、四肢乏力的症状,队医把脉后找不到准确原因。文成公主吩咐侍卫,从宫中带出来的贡品中取出蜀中贡品蒙山茶,从倒川河里取来净水,煮开后拌上藏族奶酪缓缓喝下。稍事休息,不适感觉全无。随行大惊,问文成公主何故,文成公主道:你我自踏上高原,一路少吃蔬菜水果,吃的多为青稞糌粑、牛羊肉和奶酪。饮食的变化和干燥寒冷气候是引起身体不适的主要原因。《神农本草经》就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古代把茶称荼)而饮之”。茶叶具有药用的作用,能消食、解腻。随行听罢,恍然大悟。

这个故事,应该是从《西藏政教鉴附录》演绎来的:“茶叶自文成公主入藏地”,即雅安所产龙团、凤饼茶,贡奉朝廷后作和蕃礼品带进藏区。

文成公主嫁入吐蕃后,她用来自松赞干布家乡山南的名贵紫檀木,制作出16种精美绝伦的茶碗。茶碗分上、中、下三等,茶碗上画神鸟衔茶、神鱼引渡、神鹿驮茶的精美图案。从此,吐蕃以桦树、桃树、枣树等木材,经过水泡、日晒、毛坯、成型、磨光、染色、镶银等独特工序,制作出各种茶碗,木碗轻便结实,不烫嘴,不怕摔。木碗盛茶香味更浓,又能解毒,人人随身携带,处处皆可使用。

在西藏,经过近百年演变,茶叶逐渐由宫廷、寺院扩散到民间,成为藏族人日常生活中和粮食一样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受松赞干布激励,回纥人也闻“茶”而动,进入松州西部草原和四川内地参与茶马交易。一时,边地汉域商贸繁荣如火如荼,似夏天川西的大草甸,青青茂盛,一望无际,铺向远方。

松州的民间歌谣,也形象地唱出了边茶从种植、采摘、运输到熬制、饮用的全过程:

茶叶最先出在哪里?茶叶最先出在南方,三个汉族子孙种的茶,三个汉族姑娘采的茶。

雪山的铜锅烘出的茶,商人洛布桑布买来的茶。

汉白大洋换来的茶,驮夫道桑翁姆驮来的分茶。

渡过了大江小河的茶,翻过了高山峻岭的茶。

用黄金白银换来的茶,种在家乡土地上的茶。

将茶放在锅里熬,好像空中黑鹫飞。

茶在锅中开三遍,好像大海波涛翻。

金黄酥油放其中,好像黄鸭湖中游。

白盐放入茶水中,好像草原降冰雹。

将茶倒入茶桶里,恰如喇嘛戴黄帽。

头道茶香敬贵客,二道茶香敬朋友。

最后共饮如意茶。封面新闻记者李贵平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四川阿坝州松潘县举行活动 共贺改革开放40周年

□谷运花本报记者高明山文/图国庆节期间,松潘古城热闹非凡,为庆祝祖国69华诞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松潘县在松州广场举行了系...

松潘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松潘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