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我的教育之路

阿坝日报 2018-09-14 09:37 大字

■鲁明强

1964年至1997年,我在阿坝州松潘县小河区中小学工作。退休后定居绵阳市涪城区。和谐愉快的退休生活之余,我常常想起过去,回顾曾经工作、生活过的那方热土,对那里的一切我还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常常想起那紧张有序的学校工作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都令人留恋。多想再回到那段快乐幸福的时光,继续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虽然我早已离开教育工作岗位,但我这颗热爱教育的忠心却永远与大家紧紧联系在一起。现在我们的生活过得十分充实,每天除健身锻炼以外,还有更多的时间读书与看报,我订有《中国摄影报》《阿坝日报》《绵阳晚报》,但我总是先看《阿坝日报》,当获知州内信息和国内外大事之后,心情无比激动,感慨万千。

记得那年春天,领导决定调我到小河中心小学任教,当时学校只有七个老师,学生近百人,六个年级五个班。校长决定让我担任三、四年级复式班的班主任,教语文、数学。通过一年的刻苦工作,学生成绩大幅提高,顺利升级,到1965年秋天开学后,校长调整年级任课教师,我担任了六年级的班主任,仍教语文、数学。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全校教师的大力支持下,学生顺利参加了松潘县中学的招生考试,参考学生成绩优良,被全部录取。以后,小河小学的每届毕业生因成绩优良,都考上了松潘中学,但开学去松潘县中学报到的学生并不多,相当多的学生因经济困难和路途艰险,特别是步行翻越雪山这一关,好多学生过不了,只好放弃就读松中的机会。

为了解决全区小学毕业生就读初中的困难,方便学生就近入学,我们向州政府报告申请,在小河区开办初级中学,后于1970年,州政府批示同意开办松潘县小河区初级中学校(学生的口粮与副食品供应同县中学生一样对待)。

由于征地困难,上级政府没有拨专款修建区中学,只好在原小学的基地上扩建,所以挂牌为松潘县小河区中小学校,校园内一边是小学的教学楼(一至六年级的教室),一边是初中的教学楼(一至三年级四个班,初中一年级两个班的教室),其余的五幢平房分别安排为教师宿舍、教师办公室、男女生寝室、理化仪器兼实验室、师生食堂,校园南边靠村民的自留地是一个标准的水泥篮球场。

一进校门,是一条长长的走道,两边绿树成荫,花台分布在教学楼和宿舍的两旁,还有一些零星的花草和柳枝也整齐地分布在校园的其它角落,通过绿化和美化校园,使学校更加美丽。每年庆祝“六一”,学校组织师生表演精彩的文娱节目,欢迎学生和家长观看。同时开展游园活动,让大家参与比赛,这时候的校园显得格外热闹。春季,学校会开展球类比赛,冬季举办田径运动会,平时坚持课余体育活动,加强师生的体能锻炼。

每年秋季,我们会举行初中招生考试,从小河、施家、黄龙三所中心小学的考生中择优录取,招收一个或两个班,每班50人。从1973年秋季起,到九十年代初,小河区中每年都有毕业生参加全州的中专考试,每次有一定数量的学生被州内外中专学校录取,统考成绩多次名列全县前茅,在州内也有了一定名气。

上级领导为鼓励和巩固小河中学取得的成绩,州教委主要领导率队带来物理 、化学仪器到学校慰问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并当场宣布由州教委拨专款修建小河中学教学楼。(1986年竣工投入使用)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师生的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地处偏僻的小河不通班车,我每年至少五次到松潘参加教育行政会,每次要走90多公里的路程(两天或两天半的山路),如果冬天一遇下雨,路就更加难走,不能按时到会,只好延时单独“补课”,下到平武办事也要步行90多公里,所以客商很少到这里来进行交易。

尽管生活和交通条件如此艰苦,但分配到这里来的国家工作人员无论是行政干部、教师、医生都坚守岗位,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国家分忧解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后来在1976年松坪地震灾后重建及加强边远地区建设的大力推动下,这里的邮电、通讯、交通旅游、文化生活、医疗卫生等条件逐步得到改善,稳定了这里的干部、教师、医生和当地老百姓。夏天不太热,冬天不是很冷,加上这里四季温度适宜,随时能吃到新鲜蔬菜,所以要求到小河来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外地学生要求转到小河中学读书的学生也不断增加。有时还能看到一些外地游客到小河观看古城和到学校参观,第二天再向黄龙、九寨进发。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九黄东线这条松平公路也就慢慢热闹了起来。

作者简介:鲁明强,男,汉族,绵阳市平武县人,1946年生,现为绵阳市艺术摄影学会常务理事。

新闻推荐

松潘县开展 “第一书记·第一担当”演讲比赛

本报讯(巴桑措么钟林秀)为激发全县“第一书记”履职尽责、奉献基层的动力和热情,近日,松潘县开展了“第一书记·第一担当”我...

松潘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松潘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