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荟萃话青春

阿坝日报 2018-08-24 11:54 大字

■曾健

我们这辈人爱尊称我们的父辈为“老革命”。我认为一点也不为过。我的父亲曾正培在阿坝这片土地上开启了他的青春之旅。1950年,父亲经过西南人民革命大学的学习和培训,结业后分配到松潘工作。他们是解放后从内地进入阿坝地区的第一批大学生。

当时阿坝地区刚解放,山高路险,交通极为不便。为了确保这批学生安全到达地方,上级指示: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排除万难把他们送到目的地。他们背上铺盖卷,由郜志远(时任茂县专署地委组织部长兼松潘县委书记)同志带队,踏上了尚无一寸公路的阿坝地区,他们从当时的灌县(今都江堰)进山踏上松茂古道。这是当时川西高原连接成都平原的唯一通道。那是一段何等艰难和危险的路程,全长300多公里,海拔高,要经过有名的地震遗址叠溪海子,当地还流传着马帮用血泪凝成的民谣:“三垴九坪十八关,一锣一鼓到松潘。上一回松潘作一回难,下一回灌县过一回年”。要越过重重关隘险阻。倘若你现在途经这些地方,还能依稀看见岷江左岸残存的一小段,时断时续,崎岖蜿蜒的羊肠小道,上面是绝壁,下面是汹涌的岷江,这就是有名的茶马古道。一行人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行走在陡峭的崇山峻岭山路中。当时这群怀着满腔热血的“革大”学生就是凭着过关斩将的决心和坚定的信念,进入阿坝地区,就这样一步一个足印,经过七天七夜,徒步到达了岷山主峰雪宝顶下的松潘县城。

父亲被分配到川西松潘初级职业中学(松潘中学的前身)任教。松潘刚解放,正处于百废待兴之际,为了尽快恢复教学,进入正轨,除了正常教学,作为教师,父亲还带领勤劳朴实、勇于吃苦的少数民族学生共同参与学校的勤工俭学活动。为了修建学校,他毅然决然地跳入波涛汹涌、冰冷刺骨的岷江打捞木材。岸上的师生都揪心地喊着“不要去,快回来,危险!”他却若无其事地把一根根木料送到岸边。松职校校史上还记载着这样一件事:“1951年为了修建新校舍,需要先把原玉贞宫寺庙庙基挖掉并运走土方,这个庙基高约4.5米,宽约20米,长约40米,总计约3600立方的土包,全靠人工进行。有次土基塌方,还将曾正培老师和几个学生埋进土里,幸好抢救及时未造成伤亡事故。”这事惊动了整个松潘县城。被土墙埋后,父亲开始尿血,有人建议他吃虫草,结果止住了尿血,又开始流鼻血,可能是身体承受不了大补。好在他年富力强,不久就痊愈了。同事们都劝父亲多休息,他刚好了一点,又回到工作岗位,凭着“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的乐观精神,师生勤工俭学取得了惊人的成绩:那时,国家只拨了相当于现在币值2.5万元钱,修了一楼一底的4幢教室和寝室,1幢大礼堂,1幢教师宿舍以及厨房、厕所、平房等,共计2000平方米,平均每平方米只投十元多点,如果不靠师生勤工建校,节约开支,是怎么也建不起来的。

1953年,父亲调往威州师范学校教书。因其工作积极、表现优异,被任命为教导主任,并且光荣入了党。当时威师校是国家供给制,但师生生活还是很清苦。个别学生认为学校粮食定量低、布票少、蔬菜少、吃不饱,因此荫生了退学回家的念头。为此,学校发起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勤工俭学活动。姜维城上师生来来往往,热火朝天,开荒种地40多亩,种果树、种菜、养猪、养兔、养蜂……凡在姜维城上看到这一幕的人,都不得不为学校有这么大的农场而折服。五六十年代的威师校是群英荟萃的学校,教师是群贤毕至,学生是英才辈出。这里是大禹的故乡,这里的学生有着像大禹一样勤劳质朴、吃苦耐劳、勇于奉献、勇于进取的精神。师生就是用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的这股干劲,在阿坝这片土地上奉献着他们的青春。

威师校当时是阿坝州的最高学府,称得上是阿坝州的“黄埔”。学校为州里培养了大量的干部和教师人才,这批学生后来成为建设阿坝的中坚力量。勤工俭学收获颇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既解决了生活困难,又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为此,威师校被四川省评为“先进集体”,校长易汝奇代表学校出席了省“文教群英会”。

更值得一提的是,阿坝州开办最早的松潘职业学校和威师校这两所学校,都因教育教学和勤工俭学活动成绩显著被全国文教、新闻、卫生、体育群英大会授予“先进集体”的称号。松职校校长葛学惠、威师校党支部书记徐毅代表学校到北京出席会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全国文教群英会”仅举办过这一次,它是对新中国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所作出贡献的表彰。对阿坝教育界来说是莫大的殊荣,也是对阿坝师生群英荟萃的最大褒奖。

那是个群英荟萃的年代,我们的父辈和他们的学生就是这样用他们的青春汗水浇灌了阿坝这片沃土,他们的青春像空谷幽兰在岷山深处散发出淡淡的幽香,像傲霜斗雪的雪莲盛开在阿坝高原上。他们的行为诠释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贡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我的父辈和他们的学生做到了。他们耕耘过的土地上,如今已是春色满园,桃李芬芳。一个崭新的阿坝正以豪迈的步伐迈进新时代。

曾正培(1926年——1995年)男,汉族,成都人,党员,四川大学毕业,1987年退休。退休前曾任松潘职业中学学校教师,威州师范校教导主任,州文教处科长,小金中学校长,马尔康民族师范校副校长。

新闻推荐

水常清 岸常绿 ——小记松潘县川主寺镇牧场村村级河长郎尕雄培

■记者哈斯满天刚蒙蒙亮,郎尕雄培就开始了一天的巡河工作。一柄长镰刀、一根3米长带网兜的竹竿、一捆粗麻绳,这便是郎尕雄...

松潘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松潘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