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村级河长探访岷江源
岷江在历史上一度被尊为长江源头
至今仍是长江最重要的支流之一
□新华社记者 惠小勇 谢佼 黄毅
7月的松潘草原,高原红柳开着淡红色的花朵。雪山积雪已融化,流淌出的股股甘泉,汇聚成两米来宽、清澈见底的小河,从岷山弓杠岭下蜿蜒南行。这里就是“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岷山导江”,岷江在历史上一度被尊为长江源头,至今仍是长江最重要的支流之一。
51岁的甲凸茨地早上7点就出门了。他是附近松潘县水晶乡寒盼村的草原巡护员,负责岷江源头1.5万多亩草场的禁牧巡护。这些草场的海拔多在3400米以上。7月18日,阳光火辣,记者随寒盼村村委会主任也是最基层村级河长的雍忠根色探访岷江源头,路遇甲凸茨地。
“我当草原巡护员已有10年了,夏秋一周巡一次,冬春一周巡两三次,主要看有没有滥挖草药、草皮和肥土的现象,这些年这些情况越来越少了,今天走了20多公里没发现一起。”甲凸茨地一边擦着汗珠,一边告诉记者。
寒盼村和邻村川盘村原来是一个村子,多年前一场泥石流把一个村冲成了两半,这是过去生态恶化的教训。这几年湿地公园建起来,“岷江源”的名气越来越大,乡村旅游改变了村里的经济结构,大家更加珍惜洁净的水源。雍忠根色指着湿地公园外一处草山上的几头牦牛告诉记者:“保护区内全面禁牧,牦牛数量逐年下降。过去我们养生活牦牛,现在要养旅游牦牛、生态牦牛。”
岷江水欢快地跳动着。记者来到岷江支流牟尼沟河旁的包座村,发现这个村的不少厕所都建起了化粪池,避免了生活污水直排河流。村级河长、包座村村委会主任白玛旺扎告诉记者,他做珠宝生意去过很多地方,看见生态保护越好的地方发展就越快:“我们在2008年就立下村规民约,大家发誓,不准砍树,不准破坏森林草山,不准占河道,一根草木都不能破坏!”
治水须治山,治山先植树。在川主寺镇漳腊三村,村级河长、村党支部书记马德江曾在当地引进的植树企业栽了5年的树,每棵树包成活挣3元钱。当地政府积极推进农民自主植树,马德江带头成立了一支28人的造林合作社,政府对其进行培训。以后每植一棵树,合作社有望挣到15元钱。
植树治水的效益是综合的。牟尼沟河边的石坝子村,地势低洼,过去每年发洪水都要被淹。在不久前席卷四川西部的罕见暴雨中,这个村奇迹般经受住考验,河水没有上岸进房。松潘县水务中心主任马树云对此解释说:“直接原因是牟尼沟河石坝子村段进行了4.6公里河道整治,深层原因是森林水土保持不错,河道不易淤积。”
岷江自高原向下奔流,在与茂县交界的松潘县镇坪乡解放村进入干旱河谷。两岸悬崖绝壁,生态脆弱。村级河长、村党支部书记多吉次仁说,自己一个月有20多天在所负责的岷江河段上巡护,不让垃圾、漂浮物沿江而下。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出台了一个好政策,吸纳贫困户从事生态公益岗位,仅松潘县就新增了2000个公益岗位。在这个村,有11名贫困户担当巡河员,每个月有550元工资,极大地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村里每个月用于装垃圾的编织袋,在重复使用的情况下,都要用坏上千个。
“以前上游冲下来的死牛烂马,岷江河谷风大,顺风臭出几里路。现在河长们层层把守,再也没有这种情况。”多吉次仁说:“我的名字在藏语里意思是长寿金刚,环境好了,长寿才有希望。”
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明晰的责任划分,让垃圾处理井然有序。记者顺岷江源头连日探访10余个村子200余公里河道后,感受到“水宁、河动、景美、岸绿”,正在由设想,通过各族百姓的坚守和努力,变为现实。
(新华社成都7月25日电)
新闻推荐
本报讯(秦玥嘉记者邹阳)受连续强降雨影响,7月12日7时50分,松潘县镇坪乡水塘村下场口境内国道213线K1982+079至K1982+119处发...
松潘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松潘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