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音乐活化石:羌族多声部民歌

四川日报 2018-05-02 06:16 大字

扫二维码,倾听“华夏音乐活化石”

千百年来,川西高原的群山间,时常回响着阵阵歌声。这歌声高低起伏、铿锵婉转。这歌声古朴苍凉、极具穿透力。这就是被誉为“华夏音乐活化石”的羌族多声部民歌。

羌族能歌善舞,善于用歌舞表达感情。据了解,羌族多声部民歌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民族音乐史上最古老的唱腔之一。过去,由于羌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村寨里的人既不识字又不识谱,所以多声部民歌全靠祖祖辈辈口传心授传承。

羌族多声部民歌属于无伴奏和声,均由二声部构成,主要分为喜庆的歌曲和悲歌两大类,内容涉及历史、季节、喜庆、祭祀、婚嫁、农事等方面。多声部民歌每句歌词大多是4个音节或7个音节,可任意转换。歌唱时,先由一人起调,随之有人和音、补音。参与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成百上千,演唱场面壮观、气势恢宏。此外,伴随着人的情绪高低,补音与和音的旋律此起彼伏,多声部民歌还可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听觉享受。

“这是一种酣畅淋漓的传统演唱形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郎加木介绍,羌族多声部民歌演唱的不同之处在于歌手间的高低音是交错进行的,一个唱高音,另一个就要唱低音。这种高低音交替循环的演唱方式,使得多声部民歌犹如波浪,带给听众极大的震撼。如今,阿坝州黑水、茂县及松潘县小姓乡等地的村寨依旧保留着羌族多声部民歌。

上世纪80年代,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民族多声部音乐理论研究专家樊祖荫一行,到松潘县小姓乡考察,确定羌族拥有传统的多声部音乐,引发业内关注。2008年6月,羌族多声部民歌与壮族三声部民歌、苗族多声部民歌等共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关注度增高,如今,羌族多声部民歌已多次在美国、加拿大、荷兰、南非等国演出。 本报记者 徐中成 整理

新闻推荐

《成都通览》:清末成都的“百科全书”

○阿狐哥哥/文向以桦手绘解读《成都通览》了解百年前成都人的吃相在全力打响“成都休闲、成都创造、成都服务、成都消费”四个品牌,塑造“生活城市”标识,努力提高城市显示度知名度美誉度,不断增强...

松潘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松潘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