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先进医疗技术回馈社会 ——松潘县人民医院十年涅磐重生记
■记者 哈斯满
坐诊、开药、手术……他们就像是一部精密的仪器,从不因每天机械的重复而烦躁。杨冬红,松潘县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每天她都把诊疗的日程安排得井井有条。通常,早上6点起床,7点过出门,顺手带上听诊器——和别的医生一样,这是她的标配。到达医院后,打开电脑,查阅病人的病情,随后查房巡视,了解患者的最新情况,避免疏忽任何细节。
始建于1952年的松潘县人民医院,底子薄、医学能力有限,遇到急重症患者便“束手无策”,患者只能转院,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求诊的路上,杨冬红无奈感叹:“你没得选啊。”
变化,发端于10年前。
医疗先行
古城重建医院已成新城地标
本应下午五点半下班的王义医生,因为做阑尾手术推迟到晚上七点多。腹腔镜下阑尾切除这种常规手术,松潘县人民医院在以前的医疗卫生条件下是无法完成的,现在有了先进的技术和条件,对该院所有的医生而言都是一种更积极的动力。
“10年前,老医院在古城南街守备巷,门口就是菜市场,医院门口经常发生交通堵塞现象,老百姓就医遭罪。”松潘县人民医院院长王冬林如是说,“老医院”建筑面积仅10000平方米,设置床位仅100张,使用的医疗设备只是半自动生化仪、黑白B超、单排螺旋CT等落后硬件。
“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松潘县受损严重,医院的房屋和设施设备严重受损。灾后重建工作中,安徽省对松潘县人民医院进行了“硬件”援建和“软件”援助,投资近亿元,在松潘县城北片区新建成一所占地38亩,总建筑面积18865平方米,设施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医院。
变化,新生,憧憬。破旧的老医院一经搬迁重建,成为该县新城的地标建筑。
“建筑抗震设防烈度八度,面积、床位增加近一倍。”王冬林心中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6排螺旋CT、数字化X胃肠机、彩色超声诊断仪、腹腔镜、全自动生化仪、全自动麻醉机……新医院配备的先进办公设施及医疗设施设备他如数家珍。随着中心供氧、吸引系统、地热系统、弱电系统全部入户,新医院硬件设施达到了全州先进水平。
去年12月,松潘县人民医院还与省第二中医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改扩建医院ICU病房投入使用,填补了县域内重症监护医学的空白。
民生无小事。在王冬林眼中,这一切的改变都是在普通老百姓身边发生的大好事、大实事。因为这一切,标志着松潘县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增强医院服务功能、提升医疗服务辐射带动迈上新台阶。
智力支撑
培育出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
首例腹腔镜手术、首例宫腔镜手术、首例鼻腔镜手术……这些足以载入松潘县人民医院的发展史,这些成就的背后离不开安徽省支援医疗队的智力帮扶。
灾后恢复重建中,在智力援助中,安徽省先后派出166名医疗卫生骨干来到松潘县人民医院,在这里开展了之前从未有过的医疗新业务、新手术,如小儿前臂双骨折内固定术、腹腔镜手术、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急诊肝V段切除术等,其中急诊肝V段切除术在州内尚属首例。
10年光阴如白驹过隙,支医人员已轮换了一批又一批。不同的是批次,相同的是他们不忘初心,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松州大地上留下了来自安徽的时代印记。
医院外科医生何刚至今还记得支医队来时许下的庄严承诺:“援建是暂时的,共建是长久的;项目是有限的,合作是无边的;时间是短暂的,感情是永恒的。”为践行诺言,他们走进每个科室认真带教;走上街头、深入远牧点,免费为当地农牧民群众义诊……
“学干事,长经验。”和何刚一样,全体松潘县人民医院医务人员在汲取知识养分的同时,更加深了对“加强医疗造血功能”的理解,成为了一支“带不走”的本土医疗队,为松潘的医疗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8·8”九寨沟地震发生时,松潘医疗团队经受住了考验,并把对安徽援建的感恩之情延续到了地震灾区。地震灾害发生时,松潘县人民医院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派出救护车5台次、医务人员18人组成医疗救援队,徒步3小时赶到灾区现场,陆续收治灾区受伤人员48人。医疗驰援,紧急救护工作争分夺秒地有序开展,把浓浓的爱心接力传递。
去年8月23日下午,最后一名地震伤员毛银光康复出院,医院为她举行了简短的出院欢送仪式,并安排专车将其送回九寨沟家中。对此,毛银光至今感念不已。
在松潘,一支普通的医疗队,带着对安徽、对社会各界帮扶的感恩之情,用平凡的工作方式,用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以实际行动回馈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百姓。
新闻推荐
□李世成初春时节,我们一行人来到了黄龙景区。春天的黄龙景区,没有太多的鲜花。乍暖还寒之中,雪山依然银装素裹,大地片片绿色的呈现,让游人感到了春天到来的美丽……位于阿坝松潘县境内的...
松潘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松潘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