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德阳,有一个神奇的蚕姑娘

德阳晚报 2017-09-05 14:04 大字

传说中的蚕姑娘。

《蜀中广记》卷71记载:“蚕女者,当高辛氏之世,蜀地未立君长,各所统摄,其人聚族而居,遂相浸噬,广汉之墟,有人为邻土掠去已逾年,惟所乘之马犹在。其女思父,语焉:‘若得父归,吾将嫁汝。\’马遂迎父归。乃父不欲践言,马跄嘶不龁,父杀之。曝皮于庖中。女行过其侧,马皮蹶然而起,卷女飞去。旬日见皮栖于桑树之上,女化为蚕,食桑叶,吐丝成茧。”

这则故事,与德阳蚕姑庙壁画合辙。且在《山海经》《搜神记》《蚕赋》《太平广记》《蜀都赋》《四川通志》《德阳县志》《景福镇志》等大量文献中都能找到相同记载。

蚕,俗称马头娘。正如荀子《蚕赋》中所写“身女子而头马首”。蚕,白白嫩嫩,晶莹剔透,头微微抬起,又像马的头。蚕吃的桑叶,“桑”与“丧(死)”谐音,所以推想出这样一个少女与马结合的故事。

班固《后汉书·西羌传》载,远古时代,我国黄河上游,主要是氐羌族活动范围。其聚地“南接蜀、汉徼外蛮夷,西北接鄯善、车师诸国。”樊丙庚《四川城镇历史》载,后来“氐羌从松潘草地入岷江河后,与当地戈人融合,建立了蜀山氏部落,成为古蜀先民的一部分,四川因而简称蜀。”应金华《天府首邑——成都》介绍,“蜀”的甲骨文,解其意为桑虫,即野蚕,并载:“蜀山多野蚕,它们生长在一种叫‘马蚕树\’的树丛中,在川西民间至今还都流传着‘蚕姑\’‘马头娘\’‘蚕花娘娘\’的故事,因岷山山区多野蚕而称为‘蜀山\’,居蜀之民而称‘蜀山氏\’。山民驯养野蚕为家蚕,故将氏族部落称为‘蚕丛氏\’。”《四川历史文化名城》一书的论断也写道:“相传羌人进入岷江河谷之后,开始了农耕生活。他们首先发现和重视野蚕,创造出拾茧制丝的方法,以丝和丝制品同其他部落交易,受到重视。到黄帝之世,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嫘祖将此方法传入中原。但把野蚕家养驯化,大约是蚕丛氏时代。”广汉人陈立基在《趣说三星堆》一书中也指出,“蚕丛氏”在蜀山氏发现了野蚕及缫丝的基础上,进行群体饲养获得成功,这样才改善了自身的生存条件,并在与周边氏族部落进行的以物易物贸易中获得巨大的利益,养蚕业从此发展兴旺,蚕丛氏因此而闻名遐迩,并被后人敬奉为图腾。蚕和蚕丝在羌——蜀族集团的形成发展中功勋卓著,将蚕作为图腾崇拜又将羌——蜀族集团心理凝聚起来,起到巩固联盟维系四方的作用,最终成为维系和发展本集团力量的一种纽带。蚕丛氏也因此发展壮大,并开始向周边扩张,其中一支后来成功迁移到成都平原立国。

德阳所辖的广汉、什邡、德阳、绵竹等县市,正是我们的祖先蜀山氏、蚕丛氏集中生活的区域。虽然这则故事,有些神话,但其中很多线索,正反映了我们的祖先蚕丛氏,把野蚕变为家庭人工饲养的创造发明过程。因此,德阳地区流传和众多古代文献记载的这则蚕姑娘神奇绝伦的故事,正是反映古代居住在德阳地区的蜀山氏蚕丛氏把野蚕逐步驯养成家蚕的伟大创举。

新闻推荐

为美丽繁荣和谐四川贡献松潘力量 专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松潘县委书记 泽小勇

■记者秦远俊逐梦前行,首在把舵导航;攻坚克难,更需方向引领。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后,松潘县掀起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的热潮。近日,记者对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松潘县委书记泽小勇进行了专题采访。记者...

松潘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松潘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