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好秋膘赚足牛钱
红原牦牛交易市场。
若尔盖县一家企业的牦牛标准化育肥场。
育 肥 每 头120—130公 斤 的 架子牛
引导牧民采用“放牧+补饲+圈养”三结合,育肥2—4.5岁的架子牛
引导合作社、企业,将4岁左右的架子牛,转移到半农半牧区进行标准化饲养
牦牛短期内可膘肥体壮,屠宰率提高了,收购价也相应提高,市场上也有了稳定的供应
□本报记者 周金泉 文/图
9月的阿坝州,草场一望无际,处处可见牧民放牧的牦牛。此时的牦牛,正是一年中最喜人的“秋肥”期。
走进阿坝州红原牦牛交易市场,热闹非凡。卖方是阿坝州的牧民,卖出的是达不到商品重量的架子牛;买方,几乎都是青海、甘肃的牦牛经纪人和育肥养殖户,他们把这些牛买回去,育肥6-8个月即可打个“短平快”。
这一现象的背后,折射出阿坝州传统天然放牧育肥的单一出栏方式,急需向顺势养殖、标准化养殖、集中育肥等多种方式整体推进的“多条腿”走路模式转型升级。
有赚头!
外地买家蹲点收购 阿坝州架子牛热销
9月5日一早,阿坝州红原县细雨霏霏。在该县牦牛交易市场,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有很多来自青海、甘肃的货车和买家,在这里蹲点收购产自阿坝州的架子牛。所谓架子牛,指的就是骨架已形成,但体重还未达到商品重量、尚有育肥赚钱空间的牦牛。
“自这个新牦牛交易市场5年前开市,我就来收购架子牛了。每头120—130公斤的架子牛,拉回去后,喂6-8个月的干草、玉米或饲料,等长至350公斤左右再卖到四川、广西、湖南、广州等地,就可以赚几千元。”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养殖户马毅介绍说,“今天,我已收购100多头架子牛了。来这里收架子牛的,青海人更多一些。”
在红原县牦牛交易市场,阿坝州松潘县的经纪人乔松海长期为青海、甘肃买家组织货源。他表示,“阿坝州的本地人绝大多数都是天然放牧,大多根本没有牦牛育肥的观念。我长期在若尔盖、松潘、红原等地收购4-6岁的架子牛,卖出去后,每头有 50—100元的利润。”
据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红原综合试验站安添午博士介绍,青海、甘肃的干草、农作物秸秆等饲草资源较为丰富,多年来,两地都有收购架子牛育肥的传统,现在牛价高涨,两地架子牛已无法满足育肥户的需要,他们就会到全国各地收购,“四川90%以上的架子牛都是被青海、甘肃买家买走的!”
然而,时至今日,在整个阿坝州出售架子牛的农牧民仅占很小比例,绝大多数牧民仍沿袭千百年来的天然放牧方式。若尔盖县唐克镇白河村牧民阿心说:“原来我一直是天然放牧,也没有卖架子牛的理念。结果冬春缺草,牦牛就要掉膘,1 头牛硬要养够6-7年才能出栏。”
“每越一次冬,牦牛的死亡率往往高达15%。”阿坝州草原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严林介绍,阿坝州过去单家独户天然放养牦牛6-7年再出栏的养殖方式,使牦牛养殖陷入了“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大大降低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有变化!
集中育肥+标准化养殖 加快出栏增效益
在养殖业纷纷转型升级的当下,阿坝州改变传统天然放牧方式,向集中育肥标准养殖方式迈进,缩短牦牛出栏周期已势在必行。
若尔盖县一企业负责人甘生海说:“我们到若尔盖发展有4年了,专门搞牦牛育肥。通过人工种植优质牧草,并进行青贮,保障牦牛饲草的全年供应;然后,收购本地牧民2岁半至3岁的架子牛,通过‘棚圈+运动场’的标准化圈养6-8个月,直至膘肥体壮再卖出去。”
在另一个企业的带动之下,一种“三结合”的顺势养殖法去年开始在若尔盖示范推广。这就是引导牧民进行“放牧+补饲+圈养”三结合,由牧民利用自己养殖或收购的2—4.5岁的架子牛进行育肥。一是将每天的放牧时间由12 个小时控制到6个小时,减少牦牛体力消耗;二是补充精料,每补饲1公斤精料相当于节省了5公斤的青草,减轻了草场压力;三是通过圈养,冬天可以为牦牛保温御寒、减少死亡。历经3至6个月的育肥期,即可出栏。
“去年至今,我们通过补助基础设施,已向 110 户牧民推广了‘放牧+补饲+圈养’三结合技术。”若尔盖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开章细数好处,“通过\‘三结合’,牦牛日 均 增 重 达900多克,比天然放牧日均增重 600 克左右;天然草场的载畜量得到提高,原来20亩才养1头牛,现在10亩就可养1头牛了;牦牛养殖到3-5岁就可以出栏;而且,1 头牦牛可多赚2000元左右。”
近年来,在阿坝州的农区则着力推行“4218”模式,实现牦牛的集中育肥标准化养殖。严林介绍说,引导农区的大户、合作社、企业,将牧区天然放牧生长到4岁左右、体重200公斤左右的架子牛,转移到半农半牧区进行100天的标准化饲养,体重增加80—100公斤后错时出栏,可使牦牛6-7年的自然出栏周期缩短2-3年,除去饲料和劳动力成本,每头牦牛增加收入800-1000元。
“通过集中育肥,牦牛短期内就可膘肥体壮,屠宰率提高了,收购商愿意提高收购价格,市场上也有了稳定的牦牛可供应,打破了原来9—11月集中出栏、价格便宜的局面。”严林说。
有盼头!
抢抓“短平快”环节 实现高质量发展
与阿坝州年存栏牦牛三四百万头的庞大数量相比,目前,阿坝州标准化养殖育肥牦牛年出栏仅区区5万余头。相当多的牦牛被卖到了青海、甘肃进行育肥,这意味着在牦牛最容易赚钱增收的环节被别人打了一个“短平快”。该怎么办?
“需要像种庄稼一样种植优质牧草,确保牧草周年供应。现在,我们已有一些大户、企业在流转土地规模种植优质牧草,既可青饲也可青贮、缓解冬春缺草的问题,营养更丰富,产量也更大。”严林说,“天然草场平均亩产牧草300多公斤,可供牛羊食用的仅200多公斤。但是,人工种植的优质牧草亩产可达1000多公斤,并可百分之百食用。”
安添午博士认为,牦牛标准化养殖技术现在已基本成熟、模式相对完善、效益初步显现,政府需要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科技研发与推广体系建设,积极推动该技术向未覆盖区域扩散。一方面鼓励农牧民在缩短草膘牛(天然放牧、不用饲料)饲养周期的同时,及时出售架子牛;一方面鼓励川内企业、合作社、家庭牧场或养殖大户对架子牛进行育肥。
安添午建议,阿坝州可以建立起“牧繁农养”的资源优化配置型体系。具体讲,就是把3岁多的架子牛从高寒牧区运输至半农半牧区或低海拔农区育肥。牧区有比较充足的牛源,可是饲草料资源匮乏;农区具备光热条件优良、饲草料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条件。由此,合理配置资源,可实现高质量发展。据介绍,由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与四川农业大学共同研发的“牦牛低海拔农区健康高效养殖技术”,已入选农业农村部2019年农业主推技术,该技术在传统放牧牦牛掉膘严重的情况下,能使牦牛每天生长1斤多。
安添午介绍,国内绝大多数也是传统天然放牧育肥牦牛,人工育肥牦牛比例仅占5%左右。传统放牧育肥也很好,通过传统放牧育肥牦牛方式出栏的牦牛,可以生产有机牦牛肉,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我们一方面要借鉴推广青海、甘肃的牦牛育肥模式,另一方面传统放牧育肥也需转型升级,养好牦牛,减 少 冬 天 死 亡 并 提 早 出栏。要整合科研院校和技术推广单位力量,成立牦牛养殖技术专家团队,对养殖技术难题开展攻关,加强技术服务,对养殖户开展技术培训;要建立规范的标准养殖体系,制订标准化养殖规程等。”安添午指出。
新闻推荐
本报讯(邓政琪龙江燕)眼下正是若尔盖县铁布镇“高原黑李”成熟的季节,在海拔2500多米的兴农枣李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基...
若尔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若尔盖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