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阿坝州若尔盖藏文中学

阿坝日报 2019-07-26 10:06 大字

■杨岭多吉

如幼苗成长为成材大树,阿坝州若尔盖藏文中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名不见经传到扬名四方。我见证了她的成长经历,特借纪念她建立25周年出版专辑之际将我与她的情愫述诸笔端,并借此机会向藏文中学全体师生员工及关心支持该校的各级领导和同志们表示敬意和感谢!

发展民族文化教育是一个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解放以来,民族教育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绩是很大的,也积累了很多经验。藏族地区的牧区教育也同样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牧区有稳定的藏语环境,有以藏文为载体的丰富的藏文化,牧民对教育有适合本地实际的需求,这是牧民发展教育的优势和特点。但牧区在经济文化、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其不同于藏族农区,更不同于内地汉族地区的特殊性,因而在牧区教育上进行国家统一汉语教材的应试教育而不注意其特殊性就难如人意。学生难学懂,学了不实用,其结果是国家投资大,教师很辛苦,牧民不积极,学生无兴趣,教学质量自然很低,教学效果很差。“文革”后的一段时间被人们称为“教育危机”。如何改变长期以来困扰牧区教育的局面,党委和政府在想方设法,藏族的有识之士也在积极献计出力。全国劳模、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民族教育家、藏畜牧兽医专家、阿坝州若尔盖藏文中学校长罗让尼玛同志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阿坝州若尔盖藏文中学的诞生、发展就是罗让尼玛心血和劳作的结果。

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在若尔盖红星公社兽防站工作的罗让尼玛同志,就在若尔盖县区领导的支持下,在兽防站办起了公社藏兽医培训班,以后发展为藏兽医学校。1975年,若尔盖县革委把这所学校升格为若尔盖县“五·七”学校。学校开设了藏语文、畜牧兽医常识、藏药常识、藏医常识等课程,培训了来自川、甘、青、藏、滇、内蒙、新彊等七个省区的十六个地、州五十个县的5000多名初中级技术人员。学生对教学的内容听得懂,学的知识有实用价值,学习便有了积极性,牧民得到了实惠,感到满意,这是了不起的成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拨乱反正的方针。根据拨乱反正的精神,落实了各项政策,平反了大量冤假错案。当时,州委和州政府坚持的理念和坚定的决心是要恢复和发展优良的民族传统文化。为藏区当前和长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阿坝州若尔盖藏文中学应运而生。那是1978年12月,我作为中共阿坝州委第一书记第二次到若尔盖县,专程到红星公社“五·七”学校考察,见到了罗让尼玛老师。他向我介绍了学校的情况,我被学校的几个特点吸引住了:一是坚持藏语文教学,学生乐意学,学了很实用,家长愿意送子女入学;二是课程设置适合当地牧民生产生活需要很受牧民欢迎;三是学生社来社去,由生产队派送,学习期间还记工分,学习后回生产队作兽医工作,工作后还可再来学校进修提高;四是没有国家财政拨经费,不占区乡人员编制;五是寄宿制,学生集体住宿便于管理,学生自带口粮,自办伙食,学校供应茶水。这种办学形式很受家长和学生欢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我见到当时学校的教室和宿舍非常简陋,不少学生在旷野中垒起草皮挡风雪读书。气温零下20多度,草皮墙难挡风雪,非常寒冷,但同学们学习热情不减,那种刻苦学习的场面十分感人。我感动地对尼玛老师说:公办学校学生入学难动员,都在谈“教育危机”,你们这里是父母带着哈达踊跃送子女来学习,条件这样艰苦,学生仍然刻苦学习,说明只有符合群众自愿和符合实际需要,才能办好学校,要让群众自愿学习就要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我问尼玛老师,州委办公室有一部从拉萨买回来的藏文打字机送给你们,你们会不会用?他说,会用。我又对他说,学校条件太差,学生不能长期在风雪中读书,州财政先拨10万元,暂时解决住房问题,马上兑现。我还说,这种办学模式适合藏区群众教育需要,应当积极支持发展。但社来社去形式,不利于更高层次上发展教育,决定把这所“五·七”学校纳入自治州基础教育系列,名称就叫“阿坝州若尔盖藏文中学”,州属县代管,即为了重视这种教学模式,学校属阿坝州教育局直接领导,解决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经常性的具体工作由若尔盖县委、政府代管。我们会迅速办理有关报批手续的。尼玛老师对这些意见非常满意,连声说好,办学的积极性更高了。这一决定和省、州、县教育部门的支持就成为阿坝州若尔盖藏文中学不断发展的决定因素。1979年开始按照阿坝州若尔盖藏文中学的要求进行准备。1981年7月10日,阿坝州政府批转了州教育局《关于建立阿坝州若尔盖藏文中学的报告》,阿坝州若尔盖藏文中学正式创办起来了。1983年阿坝州给学校拨了17万元基建款并为学校配置了汽车。从此以后,给学校的每年拨款列入普通中学序列。

学校坚持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方针,教学坚持“三个面向”要求,设置开齐了课程,开足了课时。尼玛老师还自编了大量的适合中小学的乡土教材。1985年又使用全国五省(区)统编的藏文教材,把自编教材作为补充选修教材,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解决了全国招生考试的对口和藏文系统教育上下“不通车”的问题。学校扩大了招生人数,教职员工队伍的数量有了增加,质量有了提高,教学方法大有改进,学校的教学和住房条件大大改观,还建立了图书室。到2000年学校已从距县城70多公里的热当坝搬到了县城新校址。到本世纪初,在校学生有332名,教师45名(都具有国家规定的学历),设置了6个初中班和6个高中班,学校已向各民族大学和中专学校输送了3630名合格的新生,培养了6430名合格的初中毕业生,不少学生成为州、县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骨干。1995年以来升学率达到100%,2003年有6人上了中央民族大学的分数线,9人总分分别达到500多分。学校除正规教育外,还为牧区的经济发展和牧民的脱贫致富贡献应有力量。

目前,该校可以说已进入“后尼玛”时代,现在年轻的学校领导班子,团结进取,敢想敢干,开拓创新,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教风正,校风好,学风浓,再加之广大藏区农牧民的支持,学校定将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1982年以来,县上在学校附近建立了若尔盖县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尼玛同志任校长。学校的办学摸式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并成为学习借鉴的经验,这就是在全国藏区影响深远的“尼玛办学”模式。在这个办学模式的影响下,阿坝州的阿坝县、红原县、松潘县、壤塘县、马尔康县和甘肃省甘南州的合作市、碌曲、玛曲等县,就先后办起了以教藏文为主的与“尼玛办学”模式相类似的藏文中学或民族中学。

学校建立后,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引起了好的反响。1980年四川日报报道了学校。1986年人民日报又用半个版面的照片报道了学校。当时的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给学校来信表示肯定和赞誉。当时的省委宣传部长、省教委主任等领导经考察后,认为阿坝州若尔盖藏文中学是一个很正规的普通藏文中学,培养了很多民族人才,将来会发展成层次更高、办得更好的培养藏族人才的学校。

学校的诞生、成长、发展同尼玛同志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尼玛同志本身具有办好这所学校的教育家的素质。他是中共党员,认真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办学。他是兽防站站长又是藏医和藏兽医专家。因此,他让牧区青年在掌握藏文的基础上,把牧区最实用的藏文、藏医和藏兽医技术知识传授给学生。他在发掘、继承和发展藏民族的思想文化以及文学艺术方面,也作了富有成效的工作。他改编、创写了17部藏戏剧本,组织成立业余藏戏团,首次把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改编成现代藏戏,搬上舞台演出。他在青年时期就取得了藏传佛教的格西学位,因此他精通藏语文,学识渊博,他对藏族传统文化和藏传佛教哲学有独特的见地,使学校在藏语文教学上获得了成功。更重要的是,他有为民族的发展繁荣而终身奋斗的思想,有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强意志,有献身教育事业的执着精神,因此他几十年如一日在培养民族人才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尼玛老师在办学中,一贯重视思想教育,坚持以藏语文为主的“双语”教学、职业技术教育、寄宿制办学形式,为教育服务经济,教育服务“三农”,走出了一条民族教育路子。尼玛同志的办学效果在于培养了大批民族人才,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因此,学校的办学模式被人们誉为“尼玛办学模式”,尼玛本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被人们尊称为民族教育家、藏畜牧兽医专家。他虽然辞世人间,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为我们敬仰、继承和发扬光大。

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在与各界人士探索民族教育特别是牧区教育的路子,但未尽如人意。尼玛同志走出了成功的一步,令人欣慰。但民族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现在政府教育部门在探索,各地民族学校在探索,寺庙在探索,今后还需要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集思广益和继续探索,她一定会走出一条能满足藏区群众教育发展需要的路子。我祝愿,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族教育会越办越好,培养出更多的合格民族人才,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祝愿阿坝州若尔盖藏文中学办得更加辉煌!

杨岭多吉,男,藏族,1931年2月生,四川巴塘人。曾任中共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州委第一书记、阿坝藏族自治州革委会主任,四川省副省长,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书记、西藏自治区政协主席,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正省级)、四川省藏学研究会会长。

新闻推荐

冒险登山男子被困色嘎山顶4天 获救时已到生命极限 警方已通知家属将其接回,并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

刘某已无法正常行走刘某被送到医院救治救援遭遇3大难题定位难被困男子说不清楚具体位置,也无法通过微信发送位置,...

若尔盖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若尔盖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