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产业 牧民增收
■记者 邹阳
若尔盖县的牦牛养殖是牧区群众的致富养殖业,但因气候原因,牦牛养殖存在“夏长、秋肥、冬瘦、春死亡”的现象。为切实加快带动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去年,若尔盖县阿西茸乡通过与公司合作的形式,成立了源农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了越冬育肥基地,对牦牛进行工厂化养殖。
近日,记者一行来到阿西茸乡甲尼村,站在甲尼村村口,远远就能看到4间巨大的养殖大棚整齐划一地伫立在河对面。
“每间大棚长50米,宽20多米,都是按标准化养殖大棚建设的。”该合作社负责人张家友告诉记者,4个暖棚占地约4500平方米。
记者从阿西茸乡乡政府了解到,越冬育肥基地的建设成本就达到了400余万元,加上前期购买牦牛和饲料,投入资金共计600余万元。
该乡茸戈村和牙弄村2个贫困村都将村里的50万元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折股入社,收益后按照股份分红的方式进行分红。
“村里的50万元入股资金最后都会退给我们,每年还能分红,分红所得就是我们的村集体经济,村上有收入来源了,村民们都很支持。”茸戈村村党支部书记更仟用忠告诉记者,每年分红所得除用于给贫困户购买生活物资和产业发展外,其余的钱都将按人头分到每家每户。
现在养殖基地虽还未完全投入使用,但已初具规模。“现在已经养殖了300头牦牛,完全投入使用后,按4个月出栏一批来算,每年的出栏数能达到2500多头,平均一头牛比购进时多卖1000元。”张家友说,今年预计能给每个村分红3.5万元。
记者在已投入使用的2间暖棚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给牦牛喂水喂饲料。“我们这里的工作人员全是聘用甲尼村的贫困户,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他们就业脱贫。”张家友说。
正在打扫圈舍的仁真拉姆就是甲尼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她家共有7口人,3个孩子还在上学,家里还有两个老人需要照顾。由于家里缺乏耕地,以前全家的生活就靠她和丈夫外出打零工。
“以前出去打工就在就在几个草地县,每年只有几个月能找到事做,一年下来也挣不了多少钱,还照顾不到家里。”仁真拉姆说。
像仁真拉姆这样的贫困户在育肥基地工作的有4人,每人每月的工资是1800元,如果4个暖棚全部投入使用后,甲尼村的16户贫困户每户都将有1人被聘用到育肥基地工作。
除了给贫困村分红和聘用贫困户外,该育肥基地在5个多月的施工期中,20多名施工工人全部优先聘用的是当地的贫困户,在包饭的同时每人每月还有3600的工资,这对于贫困户来说,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如今, 阿西茸乡的越冬育肥基地为茸戈村、牙弄村带来了新产业,为甲尼村的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渠道,俨然成为了该乡脱贫致富的“新引擎”。
新闻推荐
■记者邹阳寒风瑟瑟,春日将至。为确保困难群众温暖过冬,入冬以来,若尔盖县达扎寺镇曙光街社区已收到了多批社会各界捐赠的棉衣、棉被等越冬物资。曙光街社区位于若尔盖县城内,居住的几乎是企业下岗人...
若尔盖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若尔盖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