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前面的那个人叫阿来

甘南日报 2017-12-27 10:12 大字

□瘦水

放下阿来的《大地的阶梯》,满身竟是星光,花朵,河流和雨水的味道。嘉木莫尔多的林木再次盛开,而布谷鸟的鸣叫影响了谷地里嘉绒人一年的念头,绿水青山也决定了书写者一次次的回归。

他是个只要有自然的原生态环境便能在睡袋里躺下的人。整个深山空无一人,只有一个叫做阿来的人在醒着。包括雨声,植物,天空,甚至对面的一座城堡都在历史的夜空里酣睡着,像几百年前的故事在重复着。而阿来身下的那片山水的地理分布辽远深阔,就如作者所言,以九曲黄河第一弯的若尔盖草原和嘉陵江,岷江,大渡河这些长江源头水系为内容的广大区域。

因为生活在甘青川的边缘的缘故,另类文化的存在对我来说是异样的也是平常的。仅仅是区域的划分,让一个完整的群体带有不同生存方式,同是一个族类却有着特有的方言表达方式,恰似一个鲜艳的经幡和神山脚下却有着各自道路和生活,而我们只需翻过一座山岗或一条河流,就进入了属于甘青川各自的地域,接触到了另类感觉和一次次地出发和必须的回归。

而阿来是这种文化的传播者,就像他从事过教育工作一样,在西部特别是在藏区,很多的作家在他的启发下突然感到故土对自身创作的意义。而阿来众多关于家乡的书写延伸出了众多中国作家和读者的想像和发现,关于藏区这个题材在汉语创作里有了另类的表现方式,就像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样,见证了嘉绒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扎西达娃是藏区浪漫主义文学的起步者,那么,阿来则是藏区现实主义文学的始作俑者。因为这样的藏区既有形而上的,又存在于大地之上,而终归是在大地上行走的。在这个文化探索的层次上来说,阿来的身上有着余华,格非,苏童,于坚等作家的创作风格,但重要的是阿来把这种文学完全藏区化了。

小说《蘑姑圈》是继《空山》之后对生态文学又一次成功的探索。一圈圈蘑姑的生长和消失印证着一个个嘉绒个体生命的喜怒哀乐。当老阿妈藏匿着最后的一块蘑姑圈而自得其乐时,这块林地也最终被她的亲身女儿发现,老阿妈也最终放下对山村和蘑菇圈的牵挂而走向城市。放下在蘑菇周围的人情世故不说,而这种放弃己经成为时空的必然。这些因了人与自然的原始关系,在巨大的植物磁场里却带上了人性的美丽与纯洁,也是人对于故土一个个体生命的最终的无奈和告别,且不说那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所没有发现的壮美风光。而《尘埃落定》是诗歌语言在小说中的灵活运用和巨大成功,结构是诗歌的,更确切的是寓言式的,一个部族历史在一个对于故土有着深爱和了解的文字匠人来说甚至可以是童话式的,至少我是这样看待这些文字的。

青藏高原依次上升,而《大地的阶梯》中的阿来却选择了从高原到谷地的行走。也就是说从阿里到嘉绒的族源寻觅,从马尔康到若尔盖草原人文地理探寻,到达了梭姆河的源头也完成了他对脚下故土的感恩和认知。而他的脚步止步于安木多草原的边缘,也就是说他的书写到此告一段落,而前方又是格萨尔赛马称王的地方,又有着像他一样坚韧而又睿智的歌吟者。而围绕着毗卢遮那,雍忠拉顶,大小金川,独特的土司文化,最终以马尔康为中心过去的阿来以学者和作家的双重身份构勒出了独特的嘉绒文化,而现在的阿来则在过去瓦寺土司的地理边缘完成着大地上更具有文化意义的劳作。近作《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侯记》便是城市题材的生态与历史和文化探索,好在对他来说这只是他创作众多元素中独特的阿克敦巴式的藏人思索和实践的继续。

人对自然的挖掘迫使人自己无法掩饰自己的生存窘态和文化尴尬,熊猫因是外国人发现名扬世界而完整地保留了大片原始林地,让我们看到了纯粹原生态的自然和文化美,而我们现在就要在阿来的作品中发现就是大美的自然和大美的故土。

他书中的主人公则是藏区大多数我们的故事。在我们的家族中我们会奇妙地发现,兄弟姐妹有的是牧民,有的是和尚,有的是公务员,有的是商人,有的是军人,有的是……。而故事大同小异,异曲同工,重要的是我们在抒写着我们的故土,亲人以及历史,在世界的高处挥舞着人性美与善的灿烂光辉。

屋外有雪,高楼闪烁,而更远处的雪山是寂静的,好比亲人姗姗来临的脚步。

“神山上风啸雨泣,

寨门外花开花落。

你那一颗不老的心啊,

在故乡的山水间飘荡”

一首古老的歌曲,在我耳边如泣如诉。

新闻推荐

搬新房创新业展新颜 若尔盖县辖曼镇河拉村易地搬迁见闻

■杨翔记者王和斌11月16日,记者在若尔盖县辖曼镇河拉村易地搬迁安置点上走访,村民尕尔科拉着记者参观他的新家。“进来坐坐吧。感谢党委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一家人有了自己的房子,开始了新的生活。”...

若尔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若尔盖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