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着大肚子回到高原 吸着氧气做手术 德阳援若医生感动藏区同胞
郑凡(左二)为若尔盖当地医生进行业务辅导。
郑凡(中)戴着氧气管为蓉波手术。
“你是我的救命恩人!”10月12日,若尔盖县人民医院,拉着德阳援若医疗队医生郑凡的双手,病愈出院的28岁藏族小伙蓉波禁不住热泪盈眶。半个月前,蓉波因高位复杂性肛瘘和肛周脓肿入院治疗,9月25日,怀着几个月身孕的郑凡,在当地医生的配合协助下,克服检查、治疗设备缺乏等诸多困难,一边吸着氧,一边为他进行了手术。
“能用自己学到的东西,为家乡老百姓减轻一些病痛,这也是我一直的心愿。”30岁出头的郑凡出生在阿坝州九寨沟,现在是德阳市人民医院肛肠科的一名大夫。十多年前,这个藏族姑娘怀揣着梦想走出草原;十多年后,为了圆梦,她随着德阳援若医疗队,又回到了家乡……
圆儿时的心愿夫妻双双报名援藏
郑凡的父亲是当地妇幼保健院的一名医生,妈妈是一位藏族教师。父亲言传身教,从小教会了她严谨、细致,她又从母亲身上继承了藏族同胞特有的开朗、豁达和率真。郑凡说,自己从小目睹了许多偏远藏区的藏族同胞,倍受疾病煎熬、折磨的痛苦,受父亲影响,便立志要当一名医生,“打败所有的疾病”。
2005年,怀揣着儿时梦想的郑凡踏进了医学院的大门。2010年本科毕业后,她又考取了研究生继续深造。201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的郑凡来到德阳市人民医院,在肛肠科作了一名大夫。
几年下来,这朵雪域高原的“格桑花”不仅在德阳扎下了根,还取得了长足进步。不仅在业务上独当一面,还承担起了科室的科研教学管理。为方便特殊病人的需要,她还和同事们一起,结合临床治疗,研究出一种专用的排便器具,并且获得了国家专利。
“我一直希望能用自己学到的东西,为家乡老百姓减轻一些病痛。”基于这样一个心愿,虽然女儿还十分年幼,今年春节前,郑凡和同在医院普外科当医生的丈夫杨勇一起,向医院提交了援藏申请。
根据安排,9月初,医院将选派几名医护人员前往阿坝州若尔盖县援藏,郑凡和杨勇双双在内。但这时,一个意外出现了。“本来没打算的,结果6月份的时候突然发现怀上二胎了。”去还是不去?一开始郑凡自己也有些犹豫,医院和科室领导和同事也纷纷劝她暂时放弃。“后来我们两口子商量,决定还是按原计划一起去。”郑凡说,这次不去,以后生了二胎,可能就更没有机会实现自己这个从小就埋下的心愿了。
就这样,郑凡挺着大肚子,和丈夫一起来到了海拔3400多米的阿坝州若尔盖县。
雪域高原尽天职边吸氧边做手术
由于人才和设备的缺乏,肛肠外科在若尔盖当地医院一直是个“短板”,郑凡到了若尔盖后,一面治疗患者,一面从最基础的开始,手把手对当地医生进行辅导、培养。
“郑老师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刘新是若尔盖县人民医院一名外科医生,跟着郑凡当了几个月学生后,他深有感触。“尽管已经怀着好几个月的身孕,但她还是坚持每天到病房里巡查,不断叮嘱我们要注意患者情况的变化,做好对患者的护理……”
9月24日,医院突然来了一名叫蓉波的藏族小伙。蓉波肛周肿痛、破溃流脓已经有3年多了,因藏区医疗条件差,一直未受到合理治疗。郑凡一边用棉签清洗覆盖在蓉波患处的黄绿色脓性分泌物,一边仔细为他进行检查,全然不顾即使隔着口罩也能闻到的浓烈的异味。
经过检查,郑凡初步确诊蓉波患上的是高位复杂性肛瘘、肛周脓肿。这也是一个当地医院还没有遇到过的病例。
9月25日,郑凡为蓉波进行了手术。手术中发现,蓉波的病情比术前评估的更为严重。由于患病时间较长,病情反复发作,五根分支瘘管已交错缠绕,脓腔也发展为深浅两层,最深的地方已经发展到体表下8厘米的位置。
缺乏相应设备支持、缺少有经验的助手辅助,面对意外增加的手术难度,郑凡沉着应对。手术过程中,挺着6个多月大肚子的她感到有些不适,便让同事给她戴上氧气管,一边吸氧一边坚持手术。经过一个多小时,最终顺利为蓉波完成了手术。
近3500米的海拔,即使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来到若尔盖后,德阳援藏医疗队的队员普遍感到了一些不适,身怀六甲的郑凡反应更加强烈。但她始终坚持着,每天回到宿舍后,才打开从德阳带去的制氧机,吸上十几分钟。
“这里是我的家乡。”郑凡说,为了自己儿时就有的那个心愿,“不管多累多苦,我都会坚持!”
本报记者张嵘(图由德阳市人民医院援若尔盖医疗队提供)
新闻推荐
9月8日,若尔盖县公安局结合“四对照四提升做忠诚卫士”专题教育活动,组织民警深入阿西乡罗叉村开展***“一对一”帮扶调查活动,了解群众实际困难。扎西让波摄...
若尔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若尔盖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