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坚守大草原 他们给沙丘披上“绿装”
畅谈身边新变化,坚定信心向未来。金秋时节,本报记者奔赴全州各地,深入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农林牧区、贫困地区,走进田间地头、街道社区、工矿企业、科研院所,与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共度十九大时光。我们将一起聆听党的十九大报告、一起感受砥砺奋进的铿锵足音——即日起,本报推出《十九大时光》系列报道,讲述群众身边粘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故事,记录党心民心交融共振的感动。我们将目光聚焦脱贫、改革、开放、生态、科技、民生、文化、法治、党建等一线,与干部群众一起话巨变盼盛会,敬请关注。
时间
10月10日
地点
若尔盖县麦溪乡黑河村
人物
阿坝州若尔盖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高级工程师
蒙嘉文
背景
流动沙丘扩展速度快,是若尔盖县治沙最难啃的“硬骨头”。蒙嘉文和同事们不断探索综合性治沙方法,在高山柳下混合种植披碱草等植物固沙,并进行围栏禁牧和管护,已累计有效治理各类沙化土地1.7万公顷。
■四川日报记者 徐中成
10月10日,太阳冒出来时,若尔盖县降了一夜的雪终于化为冰水。当天上午,蒙嘉文和同事迎着寒风,前往近100公里外的唐克镇索藏村,查看今年5月治理的100多公顷沙丘情况。
围绕这片高寒沙地的沙化和治理,蒙嘉文已奋斗了20多年。全县16个乡(镇、场)的1441个沙化地块都去过,别人叫他治沙“活地图”。
若尔盖县草原沙化面积约8.8万公顷,虽然大多数像牛皮癣镶嵌在草原中,但危害性极大。通过长时间探索,蒙嘉文和同事们总结出流动沙丘、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露沙地等4个沙地类型的治理模式。
蒙嘉文说,刚开始,他们仅是种草、种药材、用秸秆固沙,但单纯营造固沙林带,效果并不明显,大风一吹就没了。后来,他们找到了萌发率高、适合沙地生长的固沙利器——高山柳,用它当沙障,再借助牛羊粪,按7:3的比例,在柳树下混合种植多年生的披碱草、老芒麦和一年生的燕麦、黑麦草。同时,进行围栏禁牧和管护,以此阻风固沙、恢复植被。采用这种综合治理方式后,沙移现象减小,逐渐转化为半固定沙地,植被盖度有所增加,治理效果明显。经省科技厅鉴定,该方法的技术路线整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记者在麦溪乡黑河村一处治沙点看到,几座沙丘已变了模样,高山柳一丛丛生了根,沙地逐渐被牧草覆盖。治沙成效让牧民添了信心,麦溪乡嘎沙村成立了种草治沙牧民协会,村民不但主动参与治沙,还自发把牛羊粪背到治理区改善植被。
【寄语十九大】
治理不及时有效,沙化就会像病毒一样迅速蔓延。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若尔盖正处于沙化形成初期,现在是治理的最佳时期和关键时期。
治沙是一场拉锯战,需要不断探索新办法。为避免只使用高山柳单一品种,我们正在尝试用一种叫“三颗针”的植物来固沙。希望通过不断创新治沙技术,延缓草原沙化速度,让沙丘都披上“绿装”,让草原永葆绿色生机。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泽松邦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干起,无论是在平凡的基层交警大队,还是在默默奉献的指挥中心,他都出类拔萃,2013年、2014年连续获得了若尔盖县公安局优秀辅警的荣誉称号。2007年1月20日晚,风雪...
若尔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若尔盖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