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耕换得硕果满枝——壤塘县五年教育建设成就综述

阿坝日报 2021-12-23 08:23 大字

■杨秋韵尼玛初

无论什么季节,行走在壤塘县的城区、乡镇、村寨,不变的是蓝天白云,巨变的是教育发展。如今,一所所花园般的学校建在杜柯河、则曲河两岸,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印证着党和国家的民族教育政策在壤塘落实落地,学校无疑已成壤巴拉大地上最美的风景。

近年来,壤塘县始终把教育事业摆在了突出的战略位置,全县上下掀起了办学高潮,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教以育人为责”的育人环境。

加大投入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沿着杜柯河逆流而上,穿行于高山峡谷中,美丽壤巴拉以欣欣向荣的姿态映入眼帘。杜柯河畔黄红相间的壤塘县寄宿制小学格外耀眼,它坐落在县城尕日新区的“黄金地段”,与县城隔河相望。明亮的教学楼、宽敞的操场……距离县城3公里处的壤塘县寄宿制中学,早已不见当年破旧、拥挤的景象了。

“五年前,我们的学校又挤又小,很多功能都不齐全,再看现在的教室宽敞明亮、少年宫、心理咨询室一应俱全。”已经在该校任教30余年的杨汉森老师谈到学校的变化感慨万千。

近年来,壤塘县将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最大的政治,10年累计投入资金18.6亿元、占民生资金的21.7%,新改扩建“花园般”中小学校13所、幼儿园52所,新增学位6100个,幼儿园实现了从城关到乡村全覆盖的华丽转变。

一村一所幼儿园、一乡一个中心校,学校成为了壤塘县最漂亮、最现代的建筑。

政策支持推进教育优先发展

为阻断贫穷代际传递,2012年,壤塘县委、县政府决定从教育入手,开始实施十五年义务教育,每年召开一次全县教育发展大会,探讨解决教育发展的难题和短板。

“想要致富,就必须要从教育抓起。”多年来,这已成为壤塘干部群众的共识。为此,壤塘县下足了“绣花”功夫,出台《建设“川甘青结合部区域教育强县”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建立完善终身从教、职级晋升等制度机制,把全县教师的目标考核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参公执行。此外,壤塘县还大力推行名誉校(园)长制度,全县所有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中小学名誉校(园)长,每学期必须为学校办1件实事,到学校开展1次专题调研、讲1堂课、参加1次家长会、同吃1顿饭、组织1次非遗进校园活动成果展、加强1所学校党建建设和教师队伍政治能力建设等“10个1”活动。

随着一条条卓有成效的政策、措施的制定实施,一项项惠民利民的教育项目落户壤塘,尕尔王初、班玛王清等一批批优秀的学生考上重点大学研究生,斯跃武、下达石沟等村大学生已经成为了村级组织建设的中流砥柱。

形成共识助力教育提档升级

“近几年,学生在逐年递增,今年已达到2700余人。”壤塘县寄宿制小学校长色准说,五年前,还是城关小学的壤塘县寄宿制小学,当时只有300余名学生,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已经翻了9倍。

“让孩子挖虫草不如送孩子去读书”“挽救一个辍学生,造福一个家庭”……当年的壤塘处处可见控辍保学的标语,田间地里、房前屋后、远山牧场随处可见教师、乡镇工作人员动员学生入学的身影。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交通愈发便利,群众的思想从“要我上学”到“我要上学”,发生了质的变化。

“那时每到挖药季节,学校几乎就成了空壳。”谈到过去群众对教育的懈怠,上杜柯乡中心校校长王国华感慨不已。如今,位于壤塘县最偏远的上杜柯乡中心校,学生入学率逐年上升,从10多名学生增加到512名。这是壤塘县农牧民群众从“求生存”到“谋发展”思想观念转变的缩影。

截至目前,壤塘县在园学生达2225人,在校中小学生达8356人,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99.76%,巩固率达97.66%,

“想要发展,就必须送孩子读书。”不仅成为了各族群众的共识,也助力该县教育提档升级。

如今,壤塘教育事业实现革命性突破,成为了壤塘10年综合变革、跨越发展的最大领域,开辟了全社会尊师重教、服务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局面。“教育优先”“人才战略”“振兴先扶智”……这些铿锵的话语不止是一句句口号,更是托起了全县人民建设“美丽幸福壤巴拉家园”的梦想和希望。

新闻推荐

高原牛粪用途多作燃料当肥料还能做藏香

高原牛粪用途多作燃料当肥料还能做藏香趣说阿坝在阿坝州的大草原上,随处可以见到牛粪。牛粪在高原地区用处很多,可作为...

壤塘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壤塘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