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登的烟与火

华西都市报 2020-10-10 02:18 大字

□蒋蓝

秋雨连绵时节,我来到位于阿坝州西北角的壤塘县中壤塘乡整洁的街头。此地海拔3300米,由于周边植被茂密,我没有任何异样感觉。大喜鹊成群结队,是这一带的常客,让我想起杜甫“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的场景。

一间石砌房子门楣上,有一个藏文标识的巨大徽记,很像一头奔跑的牦牛。下面挂有藏、汉、英、日4种语言的大招牌,上书“×××有机燃料有限责任公司”。

房子里堆满了黑乎乎的东西。有口袋装的,有饼子形的,有手握形的,有手工制作的藏香,还有一个帐篷式的堆塑。一问,竟全是牦牛粪!我大感惊奇。

我的老家盐都自贡市,历来有“山小牛屎多,街短牛肉多,河小盐船多,路窄轿子多”之说,没有机器动力的时代,盐场盐业生产的主要动力是役牛。自贡地区柴薪昂贵,人们便把牛屎作成牛屎粑,晾干后作为燃料,在牛屎巷出售。或将牛屎泼在山坡草地,春天草坝上会生出一种菌子,吃起来非常鲜美,叫作露水菌。推卤牛平时吃胡豆,经常在牛粪里可以发现没有消化掉的,有人专门清理这样的胡豆,油炸出售,风味独绝,别无分店,这叫“牛屎胡豆”。

我在一旁陷入了遐思,这才发现一个英俊的小伙子站在我跟前微笑,露出了一口漂亮的白牙。我问他:“贵姓?”

小伙子微笑。

一旁的美女赶了过来:“这位是桑登,燃料公司的经理,他的汉语不大利索。公司2020年6月才成立,目前仅有他老丈人在帮忙。”

我明白了,这是一个人的公司。而且,是一家具有世界眼光的公司。

不要小看一个人的公司。这是藏区第一家加工牦牛粪的绿色公司。

去年公司未成立之前,桑登靠一人之力,就靠售卖牦牛粪,年收入达40万元。今年的订货量已达3万袋,收入肯定超过80万元,牛粪熏香的收入也在15万元左右。这一绿色环保产业,竟然带动了30多位老人、残疾人脱贫致富。

待参观的人都走了,剩下桑登、美女翻译和我。桌子上滚烫的马茶白烟袅娜,混合着空气里浮动的香料气息,就像置身在草原的梦境深处,天光之下,雪峰构成的天际线发出钢锯的幽蓝。真乃一条界破青山色。

在他身后有一幅嵌在玻璃框中的彩色照片。“那是我的老家——尕多乡热布卡村,”桑登用手指点着照片的最下端:“那个最破旧的房子,就是我的家。”

热布卡村距离壤塘县30多公里,属于典型的牧民村落。

桑登出生于1989年,有5个兄妹,靠母亲拉扯长大,家境贫困。生活的压力早早就落在了他肩上,打零工、做小工,靠体力的活路他几乎都做过。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甘孜州有一家羊粪加工公司,变废为宝成为当地流传的佳话。桑登立即打起了自家牧场牛粪的主意。家里有50多头牦牛,牦牛全身都被人研究、利用够了,浑身是宝。那么牛粪呢?

牧民用牦牛粪盖房子、围炉子、搭狗圈,甚至在冬季被当成储藏鲜肉的“冰箱”。牦牛粪之所以独特,就在于流动的牛群可以吃到最好的草。

通过了解,他知道加工羊粪的技术,能让羊粪在80-100℃条件下,经过8-10小时将有机废弃物分解发酵。桑登认为:“既然羊粪可以深加工,那么我觉得牛粪也可以一试。”

桑登一遍遍地做实验,直到他弄懂了如何分解牛粪中的废弃物,再加入40%的香柏木的锯木屑,通过自然风干,最终得到了合格的燃料。

桑登的信心不是仅凭一腔勇气:“我现在就想进一步扩大规模,建好自己的工厂,把产品推向更远的地方。”

藏族民间有一句谚语:“一块牦牛粪,一朵金蘑菇。”牧民梦见自己捡到了牛粪,梦见遇到背着满筐牛粪的人,梦见自己一脚踩在牛粪上,这都会被认为是喜庆、吉祥、招财进宝和交好运的预兆。

桑登幽默地说:“看起来,我交了‘牛屎运’!尕真切(谢谢之意)。”

桑登为我斟满了一杯马茶,接着点燃了一支熏香。

屋子里弥漫着一股神奇的味道,锐利、执著、直走心脾。

桑登说:“你也许想不到,我制作的藏香,灵感就是来自平时闻到的牦牛粪燃烧的味道。你看到的这种香,最为普通了,我叫它公共藏香。”

门外继续下着连绵的秋雨。熏香的淡蓝色烟雾在水汽浓郁的门外凝聚着,并不散开,就像一只打开翅膀的大鹰。

新闻推荐

协调优质教育资源绵阳对口帮扶壤塘

协调优质教育资源绵阳对口帮扶壤塘本报讯9月7日,壤塘学生熊吉卓玛在新同学的陪伴下,在绵阳市富乐实验中学的“静读廊”...

壤塘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壤塘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