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间大爱 四川省群众文艺创作精品展侧记

四川工人日报 2020-04-17 20:33 大字

摄影作品《马背上的防疫宣传队》受访者供图

美术作品《我为什么落泪》

摄影作品《父子情》

摄影作品《每一单都是温暖》

四川省文化馆展览厅内,市民正在观展

3月31日,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省文化馆、省群众文化学会、省艺术摄影协会承办,全省各市州文化馆协办的《大爱无邪——致敬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四川省群众文艺创作精品展览展示》在省文化馆展览厅拉开序幕。书法、美术、摄影三大门类共计200余件入选作品,都是广大文化工作者和爱好者们深入一线,用心创作的感人佳作。近日,记者陆续采访了部分作品入选本次展览的作者。让我们一起走进幕后,听他们讲述创作背后的故事。

疫情下的外卖 “每一单都是温暖”

2020年春节的一天,成都市成华区东紫路青龙广场上,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原本热闹的购物中心变得冷清。除了偶尔途经此处的行人,几名戴着口罩,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外卖小哥在空荡荡的广场上格外显眼。

“啊,终于来了一单!”伴随着一名外卖小哥兴奋地呼喊声,广场上其他几个人也都纷纷凑了过来,想要一睹这“来之不易的一单”。这一幕,被路过的摄影爱好者陶冶用相机抓拍了下来。

“都没有人下单,你们怎么不待在家里?”对着“抢单”成功的外卖小哥,陶冶提出了心中的疑问。“非常时期,肯定会有需要点外卖的人。哪怕只有一个人下单,我们也会为他送到家。”外卖小哥的回答,令陶冶记忆犹新。而这张不经意间所拍下的珍贵照片,陶冶还为它取了一个暖心的名字——“每一单都是温暖”。

除了外卖小哥,疫情防控以来,大街上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社区里忙碌着的志愿者,陶冶都用他的镜头,记录下了这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身影。“一共拍了5个大题材,10多个小题材,算起来也有近百张照片。”

“今天一早,我们将抗疫物资装上车,要送到距离成都400多公里外的巴中市平昌县,以解平昌村镇银行营业部物资告急之需。”陶冶的朋友圈里,一组用手机拍下的照片下方,收获了众多好友的点赞。陶冶告诉记者,这几张照片从专业角度来看或许不是最好的,但它们却令自己印象颇深。

2月初,从朋友处得知平昌一家村镇银行疫情防控期间照常开门营业,但防疫物资紧缺后,陶冶和妻子在几个朋友的帮助下,筹集到了口罩、消毒酒精,并于当天驱车运送物资赶往当地。“我和爱人轮流开车,中途也没有下去过。”陶冶告诉记者,由于道路管控他们没能够进城。“银行营业部的工作人员等在高速路口,我们到了放下物资便又沿原路返回。”

特殊时期的相处 细微处更显真情

春天已至,风和日暖,万物生长。一场疫情让我们明白了许多:有亲人的陪伴,朋友的关心和健康的身体比什么都重要。

2月7日,平昌县政协文化文史学习委副主任王建华正在社区值班,街对面的药店门口,一幕儿子亲手为年迈的父亲戴上口罩的画面,让他深受触动。拿起相机,拉长镜头,敏锐的王建华捕捉到了这一幕展现温暖亲情的感人瞬间。

“2月初,小区已经开始对进出人员实行严格管控。”王建华告诉记者,接触摄影已有30多年的他,值守社区之余,还拍下了许多疫情防控期间亲人相处的温馨场面。

“这张拍的是一对外出归来的中年夫妻,妻子由于行动不便拄着拐杖,丈夫一手领着重物,一手紧紧拽着妻子,生怕她跌倒。” 在众多照片里,说起一张以“呵护”命名的作品,王建华颇有感触。

“这也是我在社区值守期间偶然拍到的。”王建华回忆道,照片上的母女当天正好从附近超市买菜回来,母亲用白色塑料保鲜袋罩住女儿全身,还细心地为她穿上了鞋套。而母亲自己仅戴有一只口罩。“疫情防控期间,亲人之间彼此照顾,相互扶持。这一幕当时让我很感动。”在王建华看来,父子情、夫妻情、母女情,这些情感在非常时期从一些细小的事情上流露出来,更显珍贵。

“通过拍这些照片,也时刻提醒着我,要主动去关心自己的家人。”据王建华介绍,他和父母不住在同一个小区,疫情防控期间由于小区实行严格管控,也不能上门看望家中老人。“平时他们有什么需要,我们都会电话进行沟通。要是口罩不够用了,我就买好带在身边,趁值班的时候送去他们小区门口。”

值守社区这段时间,除了用镜头记录发生在身边的感人瞬间,目睹了社区工作人员为保社区平安所做出的贡献,王建华还有感于抗疫一线工作人员们的辛苦付出,以楼管员、卫生员、保洁员、网格员和社区民警为描写对象,编写了一篇题为《我们是社区五大员 抗击疫请肩并肩》的群口方言快板。通过多方协作,快板以视频形式呈现,单人分开拍摄,最后再统一合成。体现出了非常时期平昌县文艺工作者们的责任与担当。

最近,随着疫情风险等级降低,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王建华又将镜头对准了复工后的基层职工。采访临近结束,王建华向记者展示了一张他最新拍到的照片:平昌县响滩鞋厂内,工人们间隔而坐,十几名工人正在进行印花、缝纫、贴胶,制鞋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人间最美四月天,我们终将以笑脸相迎。”王建华乐呵呵地说道。

油画里的汉剧 阴霾终会散去

街头一片寂静,马路上空空荡荡,只听得见黑夜里自己乘坐大巴的引擎声。从车窗向外望去,几乎看不到亮光,这座烟火城市被按下了“暂停键”。两个多月前,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武汉宣布“封城”,一位四川援鄂医疗队队员用笔记录下了自己到达武汉之初的所见所感。

在距离湖北武汉1000多公里外的四川广安,时值元宵佳节,本该是举国欢庆的日子,“宅”家抗疫的艺术家未风(艺名)有感而发,挥舞手中的画笔,创作出了一幅以湖北汉剧花旦为主角的油画作品。

画面正中是一名戴着口罩怀抱琵琶的汉剧花旦,正一边流泪,一边演唱。画面左后方以长江大桥和黄鹤楼为背景,另外一侧还绘有正在抢救病人的白衣天使。

记者注意到,整幅画背景以暗红色为主,白衣逆行者、武汉长江大桥和黄鹤楼等意象乍一看去并不是特别醒目。“我让背景色更贴近于花旦演出时候的舞台幕布颜色,与画面主角有机统一的同时,也预示着疫情终将过去,我们有朝一日也能在现场观看汉剧表演。”

未风坦言,之所以选择汉剧花旦作为绘画主题,也和他平时的兴趣爱好有关。“我比较喜欢戏曲和古典音乐,再加上汉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就起源于湖北武汉,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辨识度。”

“我为什么落泪?”谈及为作品命名的初衷,未风感叹说,标题当中的“我”,除了指代绘画主角之外,也是他近段时期内心情感的写照。“疫情防控时没能第一时间赶往一线,也是在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落泪吧。”

4月8日零时,武汉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制措施,有序恢复对外交通。车水马龙的城市沉寂两个多月后,再度回归。“在当天的新闻上,看到了武汉解封的部分片段。虽然自己并没有去过武汉,但在那一刻内心还是有种说不出的喜悦。”未风说。

马背上的宣传队 守护一方平安

“再远,我们也要做好防疫宣传。”2月16日,阿坝州壤塘县党员干部班玛灯等三人骑着马行走在上壤塘乡查卡村高山牧场上,马蹄不断被积雪淹没,寒风将他们的脸颊冻得通红。

可这段异常艰难的路程,却并未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在高山之巅的远牧点上还居住着5户牧民,他们要将防疫物资和疫情的最新消息带给那里的牧民们。这一幕,被壤塘县摄影家协会成员罗让东周用镜头记录了下来。

据了解,上壤塘乡查卡村远牧点距离查卡村活动室虽然只有3公里,但因地处湿地保护范围无法进行更多基础设施的建设,这3公里路程骑马也得花上一个小时。

从大年三十开始,壤塘县全面启动防疫工作,人员排查、防疫知识宣传、居家环境消毒和物资发放等工作都需要跋山涉水“一对一”地送到群众手中。随着查托村党员先锋队的成立,党员们就成了“宣传员”“快递员”“统计员”, 他们每天都要去往海拔4000米的查卡牧场,为远牧点的牧民送去口罩、藏药包、宣传单和消杀物资。

“在我们壤塘县还有无数像这样的远牧点。因为疫情,远牧点的群众成为了县委、政府最担心的群体。”据罗让东周介绍,为确保疫情防控全覆盖,由县、乡、村三级组建的党员先锋队便成为了当地传递信息的使者。他们往返于高山牧场和集镇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前方是疫情,后方是家园。他们用这样的方式,守护着我们共同的家。”

新闻推荐

壤塘县不断提升战“疫”能力

本报讯(兰成强记者泽英)“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如何正确使用消毒液、体温计等。特殊时期的卫生工作一定要加倍仔细。”近日,壤...

壤塘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壤塘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