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当年新兵路 乐见藏区大改观
■杨加寿
我今古稀之年,回忆与怀念1959年,在壤塘南木达驻军某部队52分队,军营生活虽仅年余之短,因部队及独立营整编,1958年底涉及军邮与邮电局合并的安排,我于1960年分到邮电部门搞通信工作,圆了我儿时的军营梦。
1959年在壤塘与南木达军营工作往来中,看见县城只有一条破旧狭窄的街道,营部离县武装部较近,对面街上是一般的商铺,背坎下是杜柯河,两岸是乱石河滩,鸟飞鸭鸣,眼前的场景是百废待兴。
老来常有怀念之情,很想回走当年新兵路。于是,我于2019年5月中旬再次到了壤塘及南木达。放眼四顾,城乡内外处处是旧貌换新颜。现在的县城,各机关单位高楼林立。顺杜柯河不仅新修了通往外省的公路,随着新建一条街道,高楼连片,河对岸西南方三角加宽,利用河道修建了宽敞美丽的小学、中学校区和体育馆,加强了河道的整治,现已是水清河道美,而今,多道工艺设计美观的伸臂桥横跨大河之上,亭外更有千年古树破面雕刻《壤塘赋》辞文颂古今,吸引远客近人拜读,交口称赞。多年为患的乱河滩而今成为县城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那是三山竞秀二水争流的藏区美丽县城。
回忆1959年3月之初,在马尔康三家寨下面,新兵训练结束,我们被分在壤塘南木达52分队,大家都听从田连长的安排指导,学习部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当时的寨子,房屋稀散,其中一户离水沟边不远。因天气和其他原因水小,领导喊我去清理沟中杂物,把水放大点。所以,我常和这户主人交谈,户主名叫八桑东周,40来岁的壮年人,他谈到:1954年解放初期,他有一位阿坝的亲戚,赶牦牛运青海盐到金川县咯尔乡,换粮食及海椒等物资,生活非常艰辛。特别使我感动的是,他说:“现在你们年轻人刚出门,不晓得的事还多,如果以后外出翻大雪山,再冷再累一定不要坐下了,坚持过了雪山后才能休息。”听者之恩记在心!
时隔不久,大约10月初,董团长视察基层,命令拉练。这也是为了震慑反动势力的嚣张气势,安排部队从金川下寨二普鲁,翻越白鹤山,到嘎古庙子,夜宿嘎古牧场,进入观音桥方向,过境色达等地,我们一路行动迅速,纪律严明,圆满完成了任务,回到驻地南木达。我真实尝试到“军民一家亲”的温暖。经此拉练,身经寒冷刺骨的大雪山;历经悬崖沟壑的攀爬;穿越群山密林的阻拦;吃上了牛粪烧馍;见到了牧民们的艰苦生活,我们深受感触和锻炼。
往事如烟60年,今日再到南木达,眼见壤塘县城乡上下庙宇新立,各色彩带飘飞,人文交流藏汉一家亲。一问我的老熟人八桑东周,很快有人回答:“啊,他的儿子茸特就在前面。”于是,我近前一问,方知其父10年前已故去,茸特已快68岁了,他还记得我是他父亲的老熟人,对我们热情有加,他请我们坐茶铺,大家长时交谈,拉家常话变化,他说:“这20多年来,我们南木达农牧民的生活逐渐好了,山上山下住房得到改建,吃水问题、娃娃读书问题、医疗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年轻一代已经看不到大骨节病了。我们市场物资丰富,交通更方便了,我的孩子现在做生意。”一往情深,万言难尽。壤塘是军民团结的窗口,阿若红是草原藏汉一家亲。当今牧民城中坐,牛羊远近满山坡,交通网络连四方,门前有飞机,北京当天回,这都要感谢革命先辈的努力和牺牲,感谢党的领导,我们会倍加珍惜现在的好生活。
杨加寿,男,汉族,中共党员,生于1943年5月,金川县人。都江堰老年诗书画协会会员。
新闻推荐
“温州一点都不冷,这次去我只穿了件薄外套。娃娃打工住的地方很干净,大家都非常关心他,我很放心!”
“温州一点都不冷,这次去我只穿了件薄外套。娃娃打工住的地方很干净,大家都非常关心他,我很放心!”11月19日,刚从浙江“飞”回...
壤塘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壤塘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