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天净土人文壤塘

阿坝日报 2019-11-15 11:09 大字

■欧阳梅

许多次到过壤塘,可因工作的原因,每一次都是匆匆来去,对壤塘的认知也仅仅停留在一些干巴的数据和粗糙的视觉上。而这次“相约壤巴拉,走进财神坝”采风活动,让我真切地走近了壤塘。那些迤逦的风光、多彩的文化让人时时涌动起久违的感动和由衷的赞叹!

初识壤塘从一座碉房和一段传说开始

一阵急雨后,日斯满巴碉房浸润在透着原草清香的暮霭里。站在已有些许颤悠的屋顶,耳畔回响着那个义无反顾的爱情和一往情深的亲情编织的传说。当爱与爱交融的时候,那一片片垒砌的石头都弥漫出浓浓的温度,抚摸着熟悉而又沧桑的独木楼梯,仿佛摸到一点温热和悸动。碉和房共有的特性,让矗立在加斯满山坡的九层碉房,具有了独特的文化价值。更因房的功能和碉的险峻使日斯满巴碉房成为壤塘独有的建筑符号,以LOGO的形式绽开在这个如珍珠般神秘而迷人的小县城的每一张卡片、每一页封面······我忽然找到了一种走进壤塘的幽径——那些创造符号并如符号一样楔刻在这片悬天净土上的人们!是他们和她们,勾画出人文壤塘的美好图卷;也是他们和她们,正让遥远的壤塘,一步一步,透过时空,铺展在眼前。

场景一:宗科乡八家寨

因几十号人的涌入,静谧的八家寨在短暂的微澜后恢复宁静,时闪时烁的星辰让夜空显得格外高远。一行人分散被领进了寨子里老百姓的家里,我们也很快找到了留宿的藏家。这是一栋经过改良的藏式楼房,一楼整齐地码放着生产用的有机肥、农具等,暖黄的白炽灯指引我们顺着木楼梯爬上了二楼。眼前豁然一亮,一间阔大的堂屋,干净、整洁。铮亮的木地板,砌梁画栋,装饰精美。屋子中间安放着一个藏式大火炉,几只冒着白烟、被擦拭得晶亮的铜茶壶错落地搁着。我的目光被火炉旁一个奇特的小床吸引,定睛一看,发现床上躺着一个人,瘦小得仿佛薄薄的一片,让你几乎忽略她的存在。看见我的疑惑,这家主人,一个五十多岁,精瘦黝黑的藏家汉子告诉我,那是他九十六岁的阿妈。九十六岁?惊异的同时让人心生敬意!在主人简单的介绍后,我们知道他的妻子正在成都为他们的大女儿带孩子,小女儿在外地读大学,家里就他一人照顾老阿妈和操持一应农事。这是一个常年没有女主人的家,却没有丝毫的凌乱和脏秽。随后,我们被领进隔壁的客房。宽敞的房间里摆放着两个藏式座床,临窗的墙边是两张中式的单人床,洁白的床单和被褥彻底打消了来之前我们对住宿卫生的顾虑。在男主人热情而细致的安排下,我们做着入睡前的准备,男主人在忙进忙出的同时,时不时地照顾着火炉边的老人。一会儿给她抱床毛毯盖上,一会儿趴在她的耳边轻声细语,等我们躺下后,透过木隔板,我还听见那对母子低语的声音。

第二天一早,当我们喝着热腾腾的酥油茶时,才看清楚床上的老人,她正斜靠在床上喝着奶茶。奇瘦和奇白是我唯一可以用在她身上的两个词。那种瘦是生命之水已然枯竭后的干瘪,暴露着青筋的手、深陷的脸颊、稀疏而雪白的头发、混沌却闪着光芒的眼,一如这间屋子,透出一种少有的干净。男主人告诉我们,老阿妈每天醒得很早,她已没有能力下床,每天陪伴她的是那一方常年不灭的火炉。老人安静地喝着奶茶,偶尔与儿子轻轻耳语。听不懂他们谈话的内容,但那种母子间的亲昵和默契在我的生活中鲜有遇见。这一幕忽然让我很感动!我的眼前仿佛闪现着过往的某一个或者许多个日子,这位藏族女人用无尽的能量开垦着自己的家园和生活,在不曾颓然躺下的每一天,摇动着经筒,并摇曳出充满色彩的希望。人性的光辉在这个鲜有人知的深山里,就那样朴素地闪耀着。没有女主人的家,相依为命的母子,干净整洁的楼阁,温暖得让人内心疼痛。我们在喧嚣的世界里每天声嘶力竭宣扬的和谐、孝道和爱,在这些面孔前,显得那样苍白和无力。

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个海拔三千米,人口不足两千人的村子里,目前有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三十多位,近百岁的竟有九位。从村子里走出去的工作人员近二十人,在校大学生二十七人。摘录这组数据,我想说明什么呢?也许只是在纠正自己那些浅薄的偏见吧!

场景二:茸木达乡巴生村

骄阳如荼。

清新的校园,贴满生动涂鸦的整面园墙,几十个身着艳丽服装的藏族孩子,让你不敢相信这是一所村幼儿园。当那个三十来岁的村支记(幼儿园园长)用略显生硬的汉语讲述当年在领取国家补助时,全村竟没有一个人会写领条的尴尬和无奈时,我们已经没有理由怀疑村民们办幼儿园的觉悟和决心。这是全州第一所藏族村幼儿园,常年有三十多个学生,几乎收拢了村里三岁以上的全部幼儿,最多的时候超过四十人,对于一个人口稀少且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送子女进寺庙比进学校更热忱的封闭藏寨来说,无疑是创造了奇迹。

当一群身着盛装的孩子,伴着黯哑音箱里传出的稚嫩而单调的唱词,娴熟地为我们演绎略显生涩的藏戏时,我再次被感动!我不知道这些脸庞黝黑,神情稚嫩的孩子是否懂得格萨尔王奔马驰骋、扬善抑恶的英雄豪气,是否能领悟那一句句悠扬的咏调和甩鞭轻骑的意象。但我分明看见那些清澈的眼睛里毫无遮掩的热烈和一丝丝纯净的羞涩,还有什么东西可以超越这种质朴而不让人心动。烈日下,孩子们投入地为我们展演着他们的才艺,脸颊流淌的津津汗珠让人忍不住怜惜,一行人纷纷解下刚刚戴上的哈达由衷地献给这些大山的精灵。尽管他们还准备了很多的节目,可我们实在不忍心让他们在炙热的阳光下继续表演。一台藏戏、一曲曲牧歌、一句句简单的汉语、一个个艰涩的汉字,传承的是一个民族千秋的文化,连接起的是与世界对话的通道,这也许就是巴生幼儿园给我们的最好诠释。

巴生村幼儿园并非壤塘县办得最好的一所。据介绍,壤塘有这样的村级幼儿园二十七所,大多是在州委、州政府提出“一村一幼”全面办学思路之前开办的,特色纷呈,功能巨大。联想起刚到壤塘的那天晚上,宗科乡小学的孩子们在篝火旁的精彩表演,无论是设计精美的服装,还是编排成熟的节目,让你毫不怀疑这是一个有充分底气的常态演出。窥一斑而知全豹,仅从一所幼儿园、一所小学,已基本能摸到壤塘县的脉搏。非遗进校园,乡土文化进校园,作为常规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让学生对本土文化有更多认知的同时,更坚定追逐远阔世界的信念,这是壤塘县依托校园文化艺术教育,提升全民整体素质的办学思路。

当一群人都能在某种信仰的内生动力的感召下,明白教育可以呈现出来的多种选择时,它最直接最有效的表达即是毫无保留地支持,它所蕴含的制度力量是无与伦比的,它同时完成的包括稳定、法治、扶智脱贫等多方面的社会治理都是可以想见的成功,这对整个藏区无疑都有绝对的效仿价值。这也是我对壤塘举全县之力办教育的最直接的认知。

场景三:中壤塘南木达镇

则曲河寂静地流淌在悄无声息的日光里,中壤塘乡和南木达镇像两颗佛珠镶嵌在群山的怀抱中,犹如清澈湛蓝的天空,宁静、舒适。这是壤塘县最大的两个乡镇,藏传佛教中的觉囊派祖寺之一藏哇寺所在地,也是觉囊文化保存最完好的地区。

中壤塘和南木达最吸引人的还是近几年在这里蓬勃生长的藏文化非遗传习中心。任何事物一旦标上“传习”二字,一定说明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卓越,同时也昭告它已近或正在濒临消亡,这种文化生态的自然属性是任何民族、任何地区都不能逃脱的窘况,也是各级政府想尽办法予以拯救的原因。传习中心、传习基地、传习所也就应运而生。中壤塘于2014年被四川省文化厅授予“四川省觉囊唐卡传习基地”和“四川省觉囊传统手工技艺传习基地”。基地建有唐卡、藏戏、藏医药、藏香、藏茶等多项非遗传统技艺的传习所,所所有特色、所所有成果、所所有生机。让人眼睛一亮的是在这些传习所里,你可以看见许多稚气未脱的少女,或握笔描摹、或认真剪裁、或专注贴画,或长袖起舞……如果放牧持家是藏族妇女世代生存的模板,那么,此刻从她们手里呈现出来的所有可称之为艺术品或产品的东西,都可以为她们换上新的标签,时代的印记烙刻得不容你忽视且鲜明。女人的塑造,可以成就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它所承载的现实价值是任何表象的、肤浅的、口号式的表达所不能到达的高度,也因此更让人钦佩。

辗转在不同的传习所,看到、听到、感受到的场景除了无可置疑的认同外,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还是那些质朴纯净的面孔:羞涩中透着憨厚,憨厚中藏着灵动,灵动中充满热情,热情中溢着向往······这是在鲜亮的现代社会里很难寻觅到的纯真,以致我的镜头不停地闪烁、不停地捕捉,仍然不能记录下这些稚嫩面孔后包裹的美好!

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高僧大德支持,仅四万多人口的壤塘县建起了二十余个传习所。无论是洁净精微的觉囊唐卡,还是工艺不俗的棒托石刻;无论是栩栩如生的造像雕塑,还是选材制作均属精良的藏药、藏茶、藏香……那些镌刻进骨子里的民族精神,被不同音色的梵音古乐,演绎得淋漓尽致。神秘并充满灵气的壤塘,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文化艺术之乡”,确是实至名归。在这里,文化已不仅是修行与信仰,更是观念与创造;文化保护与人才培训的体系已初步建立;以文化人,以文为魂的大格局已显雏形。

短短两天时间,眼睛与脚步在匆忙中不停地变换和吸收,壤巴拉因为这种特别的交集,变成了一种记忆和牵挂。那些芳草连天的草原,那些清澈如镜的海子,那些松涛巍峨的林海以及那些神秘吉祥的白塔,在漫游的思绪里变得格外生动,一如那日天空乍现的日晕,七彩缤纷,并以一幅唐卡的姿态,亲切着、绚烂着……

(本文图片由壤塘县委宣传部提供)

新闻推荐

利用网围栏防止野猪破坏庄稼 助力农牧民增产增收 四川护理职院帮扶壤塘乡村有“妙招”

四川经济日报讯(仁青措记者庄媛)“以前3亩地最多只能收100斤左右青稞甚至颗粒无收,自从围了网围栏后,产量比以前提高了10倍,今...

壤塘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壤塘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