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亦治穷 这里的人们走出大骨节病阴影

四川日报 2019-08-28 06:47 大字

夏日的高原是最美的。车行在壤塘县,车窗外到处是鲜花,远山的草坡上牛群正低头吃草。阳光下,一幢幢砖木结构、绘着彩色吉祥图案的藏式新民居不断从眼前划过。难以想象,这里曾是大骨节病的重灾区。,治病亦治穷 这里的人们走出大骨节病阴影。

大骨节病是种病因不明、危害严重的地方病,壤塘县是大骨节病的重灾县。十多年来,本报摄影记者尹钢多次来到壤塘采访大骨节病防治和患者情况,并在四川日报上发表了相关图片。

如今,曾经的大骨节病重灾区已经有好几年没有新发病例。大骨节病区的变化是如何实现的?大骨节病人生活得还好吗?近日,记者与尹钢再度来到壤塘县,寻找大骨节病区新生的足迹……□本报记者 石小宏

一个重灾村的蝶变

没有一例新发的大骨节病病例,适龄孩子都上学了

茸木达乡是壤塘县的大骨节病重灾乡之一,也是尹钢第一次来壤塘时采访过的地方。此次尹钢重访的第一站便是这里。

一路上,看着车窗外的藏式新民居,尹钢不住地感叹:“我第一次来这里时,当地人住的都是‘干打垒’房,就是用泥巴或者牛粪垒成的。”

车行一个多小时后,记者与尹钢来到了茸木达乡甲拉村。

从村口往里的第三幢两层小楼是Ⅲ度大骨节病人泽登的家。记者走进泽登家,宽敞的藏式客厅里,泽登、贡尕等几位老人正坐在一起聊天。他们都是Ⅲ度大骨节病人。

记者了解到,大骨节病主要表现为以侵害儿童生长期关节软骨为主,多发于5—15岁,随着病情的发展,导致软骨坏死,最终骨端膨大、变形。大骨节病分三度,Ⅱ、Ⅲ度病情较重,基本丧失生产生活能力,属于残疾人范畴。

78岁的大骨节病人贡尕一家五口人中,就有两人身患Ⅲ度大骨节病。20多年前,大骨节病让他的双腿和手部关节不断长粗、变形,最后连走路都成了问题,更不用说干农活了。

“后来,政府帮我们修了房子,给了补助,孩子们也到乡里或县里上学,还有免费检查和治疗,现在病情没有发展,生活有着落,这真要感谢党和政府。”贡尕高兴地说。

贡尕的感谢发自肺腑。2008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和省政府共同启动了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九大举措紧锣密鼓地展开——易地育人、易地搬迁、更换粮食、饮水安全、社会保障、移民安置、调整结构、卫生防治、科技攻关。

据在场的村支书满特介绍,甲拉村过去200多人中就有60人是Ⅲ度大骨节病人,几乎每家都有大骨节病人。自政府开展大骨节病综合防治项目后,房子由国家资助修建,生活由国家给予补助。现在,村子里已有389人,没有一例新发的大骨节病病例。80多个适龄孩子也都送到了乡里或县里去上学。

喝着女主人为记者打来的热腾腾的奶茶,大家的话越来越多。“我们以前盼着的,现在都有了,电视、手机、洗衣机,就连网络也有。”满特指着屋里的电器半开玩笑地说。

不仅生活没有问题,健康也更有保障。泽登说,就在记者去的头一天,乡卫生院的签约医生才上门为他们进行了例行体检。就连家里用的水,也请北京来的专家进行了专门检测,全部指标都合格。

一条脱贫路的延展

从自给自足到发展特色产业,年内全县整体脱贫奔小康

满特所说的易地搬迁,是大骨节病综合防治重要措施之一。

壤塘县吾依乡攘古村的克久定居点就是其中的一个。记者在这里看到,30多幢藏式新居整齐排列,每家都有一个小院,院里的各种鲜花开得正艳。

生活在定居点的69岁的扎拉也是一位大骨节病患者。扎拉的新家紧邻公路,他开了个小卖部。扎拉说,现在路过这里的游人越来越多,小卖部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加上有政府的各种补助和他们平时采虫草、挖贝母等收入,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他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家终于脱贫了。

在定居点,记者还遇到了省卫健委下派的脱贫攻坚驻村干部汪良枢,他来这个村子已经两年了。他告诉记者,省卫健委对口帮扶壤塘已有9年了,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当地脱贫迈上小康之路。在他们的帮助下,今年这个村又有8户人脱了贫。

看着扎拉老人生活的变化,听着汪良枢的介绍,尹钢有些兴奋。不过,他心里还有一个疑问,在脱贫的路上,那些患重度大骨节病的孤寡老人的生活情况如何呢?

距离甲拉村不到10公里,一座四层楼的建筑耸立面前,大门上写着“茸木达敬老院”。

进入院子里,阳光下几位老人正在接受卫生院医生的检查,他们的脸上流露出笑容和满足。“这里有78位老人,大部分都是Ⅲ度大骨节病人。老人们在这里,一日三餐有保证,有饭、有面,也有肉。每个月还有生活补贴。”敬老院院长中华说。离敬老院不远的乡卫生院还会定期派人来体检,如果老人生病就送到卫生院治疗,如果卫生院看不好,就送县医院。“对于大骨节病老人来说,在这里我们基本做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阿坝州副州长、壤塘县委书记严华告诉记者,壤塘县60个行政村中,59个行政村为病区村,Ⅲ度大骨节病人1914人、占总人口的17%。大骨节病等地方病,曾是制约壤塘县经济发展,阻碍扶贫工作的首要难点。

他介绍说,近年来通过推进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等,病区基础设施大力改善,基本解决了农牧民通行难、读书难等问题,群众住上了安全美观、经济实用的新房;“以农牧产业为基础、以旅游产业为重点、以劳务产业为补充”的新型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特别是以高原马铃薯、中药材、牦牛肉奶为重点的特色农牧业从无到有,实现了病区从自给自足向特色产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今年内,全县就要实现整体脱贫,这对于大骨节病重灾县的壤塘来说是头等大事,也是群众期盼已久的好事。如果没有大骨节病的综合防治,要想脱贫还很难。”严华说。

结束了三天的采访,尹钢意犹未尽,在回成都的车上,尹钢一路都在翻看此行拍摄的照片。“变化太大了,”尹钢再次发出感叹,“明年我还会来,再用镜头记录下脱贫后的壤塘是如何迈上小康之路的。”

精要撷录

5月23日,茸木达乡敬老院里,在这里休养的甲甲玛和其他老人正在院坝草坪上晒太阳。多年前,甲甲玛曾患有Ⅲ度大骨节病。“老人们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生活很幸福。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病痛减轻了,他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敬老院院长中华深有感触地说。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帮扶下,昔日大骨节病重灾区茸木达乡成功摘掉了“重灾区”的帽子。

记者手记

变化背后的动人力量

对于内地低海拔地区的人来说,在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壤塘县,头痛、气紧等高原反应几乎是“家常便饭”。特别是在冬天,厚厚的积雪、寒冷的天气,连出门也会变得十分困难。

在壤塘采访的三天时间里,记者在这里碰到了从内地来的援藏人员,他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把这里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来自绵阳市安州区的王陆林,是我们在尕多乡偶然碰到的。作为挂职尕多乡切洛玛村第一书记的他,来这里已有两年。碰到他时,他正在去年建起的大棚蔬菜基地里忙碌着。“这个大棚基地去年已经培育出本土的蔬菜,还让当地人吃上了本地产的西瓜。”王陆林对记者说,本来他的挂职时间已到,但今年壤塘县计划整体脱贫,他选择了继续留下来。

汪良枢是我们碰到的又一位来自内地的脱贫攻坚驻村干部,他也是来了壤塘两年。“肯定有些苦,但能让大骨节病重灾区的壤塘群众脱贫,吃点苦也没啥。”汪良枢由衷地说。

壤塘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桑木周告诉我们,为帮助壤塘县脱贫,对口支援的除了绵阳市,还有省卫健委、东方电气集团,以及浙江省等。在与王陆林、汪良枢等援藏干部们的交谈中,他们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一心为壤塘脱贫的奉献精神,着实让我们感动。

在几天的采访中,记者眼里的壤塘县,街道干净整洁、民居漂亮舒适……这个曾经被大骨节病困扰的地方,展现出勃勃生机,而在这巨变的背后,有一种动人的力量就叫八方支援。

新闻推荐

壤塘县举行庆祝新中国 成立70周年暨2019年“壤巴拉节”活动新闻发布会

本报讯(尼玛初陈梅记者泽英)7月20日,壤塘县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2019年“壤巴拉节”活动新闻发布会。当天,作为“壤巴...

壤塘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壤塘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