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个鲜红手印留住支教老师一颗心

四川日报 2019-06-26 07:01 大字

6月19日,龚仙彦正在给绵阳班的41名藏族学生复习数学知识。 周琳 摄

□朱蕾 本报记者 徐中成

6月19日,壤塘县寄宿制小学五年级2班教室里,45岁的绵阳骨干老师龚仙彦正在带41名藏族学生学数学。

五年级2班是壤塘县有名的“绵阳班”。2014年,为深化绵阳对口帮扶壤塘的教育工作,双方决定在壤塘寄宿制小学创办“绵阳班”。“绵阳班”为小学二类双语教育模式,主要学科为语文、数学和藏文。

除藏文老师由当地老师担任外,该班其他老师由绵阳支教老师担任班主任和学科老师。

龚仙彦既是数学老师,又是“绵阳班”的班主任。“当时上第一节课,就懵了。”龚仙彦告诉记者,2014年,班上有58名学生,但仅有5个学生能用汉语进行简单交流。“靠几名学生翻译,一节课只能讲一个例题。”

这让龚仙彦有了深深的挫败感。如何破解语言关,避免上课“大眼瞪小眼”互相不理解的情况?学藏语、穿藏服,没事就去藏寨家访,成了龚仙彦的破解之法。同时,抽空陪学生聊天,给他们放动画片等,并通过肢体比画、图像展示、算账体验等方式教学,慢慢让学生们听懂、看懂、学懂。为让学生理解“单价”“数量”的概念,龚仙彦还在周末带学生去市场买菜算账。

语文老师成林对此也深有感触,他通过“兵教兵”“小翻译”“看图猜词”“拼音比赛”等直观教学法,逐步让学生们学会了流利的普通话。

“每天早上,跑完早操,‘龚爸爸’都要带我们去洗脸、洗手,教我们养成好习惯。”13岁的学生甲巴基说,由于家住得远,不能每周都回家,“龚爸爸”还带他们一起去家里煮火锅。

5年来,龚仙彦因不适应高原气候三次入院,也曾因血糖高晕倒在了讲台上,但至今仍坚守在“绵阳班”。2018年,再次援藏期满的他准备回绵阳陪儿子高考,可临走前41名家长联名写“申请”让他留下了。

“看着41个鲜红的手印,我又怎么舍得离开。”龚仙彦说,他一直有个心愿,那就是通过这个班培养出更多名牌大学生。

办班5年多,“绵阳班”各科综合分优秀,成为壤塘县义务教育的一张名片,绵阳“汉老师”逐渐成为孩子口中的“藏阿爸”。

新闻推荐

壤塘县创新模式推进“双语”培训学习

本报讯(刘海波曾孝敬)今年以来,壤塘县采取课堂学、课间学、课后学、下村练“三学一练”模式,扎实推进藏汉“双语”培训学习,进...

壤塘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壤塘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