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才是你们最好的出路” 记壤塘好妈妈俄热

阿坝日报 2019-04-10 11:31 大字

曾经,因为不会说汉语,她和孩子在成都饭馆没能吃上一碗面——这成为一位母亲心里永久的痛。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她暗下决心:不能让孩子们再承受这样的“痛”,再苦再难也要让孩子努力读书、学好文化知识。

这位母亲就是壤塘县的一位普通群众——俄热。

■陈梅 记者 林迁忠 梁敏

俄热是壤塘县南木达镇南木达村一位普通的村民,丈夫是一位唐卡技师。俄热虽然体弱多病,但丈夫心疼她,从不让她干重体力活,带好孩子是俄热最主要的家庭任务,所有的重活、累活都由俄热的丈夫干,并靠着自己的手艺撑起了这个小家,虽说不上富裕,但一家人的生活幸福。

家逢巨变

她该如何撑起失去脊梁的家

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俄热的丈夫突然病倒,一病就是4年,他们一家先后到县、州、省医院就医,不仅花光了家中的全部积蓄,还欠下了一大笔外债。四处寻医无果,2011年,病魔还是夺走了她丈夫的生命。

丈夫的离世,使俄热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和依靠,原本平凡幸福的生活波澜骤起,自己的医药费、全家的生活费、巨额的外债都是一个个急需解决的困难。

“孩子是丈夫的希望和给自己的全部职责。”该如何撑起这个家,目不识丁的俄热陷入了极度的痛苦和迷茫之中。

“陪丈夫在省医院看病时,有一天早上,我带着两个孩子去面馆吃面,因为不会说汉语,就用手比划要一碗面,但大家都没有理解我的意思,甚至以为我是要饭的,我当时特别难受,眼泪瞬间就流了下来。”这件事,深深地烙在俄热的心中,她暗暗发誓:再苦再难也要让孩子读书。她清楚地知道,孩子不能再走她的老路,必须送孩子去读书,这个家才能真正摆脱贫困,孩子们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自力更生,她才不负丈夫最后的牵挂和遗愿。

处理好丈夫的后事后,俄热通过镇、村两级干部的帮助,把孩子们都送去读书了,她一个人默默地承担起了生活的重担。

对于俄热的做法,亲戚邻居都不理解,纷纷劝她带孩子们上山挖药材挣钱,尽快偿还债务。无论亲戚邻居怎样劝说,无论生活怎样艰难,俄热都没有改变送孩子去读书的初衷,她依然固执地坚持着。

告诫孩子

读书是最好的出路

“读书是你们最好的出路,现在苦点没关系,等你们大学毕业了,就有数不完的好日子了。”无论家庭如何贫困,只要在学习上遇到难题,俄热总是这样劝导孩子们。

2014年,俄热家被列为贫困户,壤塘县委、县政府为她安排了公益性岗位、管理旅游公共厕所等工作,让她的长女羊什杰就近务工。这不仅解了她的燃眉之急,更让她对鼓励孩子们坚持学习充满了信心。

“在开展群众工作过程中,我们都被她的精神所感动,作为帮村部门也好,我个人也好,我们都会帮助她,帮她的孩子完成学业。”驻村工作组组长陈刚告诉记者。

一直以来,俄热家的困难牵动着当地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组的心,干部职工经常上门走访慰问,了解她家的生产生活、孩子读书等情况,为她排忧解难,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援手捐款捐物,许多亲戚被她的行为所感动,纷纷免去了当初欠下的债务。在该县党委、政府和大家的帮助下,俄热更加坚定了努力生活的信心,通过上山挖药材、就近务工,一点一点地还清了剩下的债务。

“是党委、政府和大家给了我们生活的希望,若有一天你们能成才,一定要知恩图报。”孩子放学回家,俄热经常这样在孩子们耳边“唠叨”。现在,俄热家的孩子一个已经上大学了,另一个正在读中学,孩子们都很争气,在学校获得过很多奖状,只要工作组干部、亲戚邻居上门,俄热都会满怀欢喜地将孩子们获得的奖状拿给大家看。虽是纸片,但这是俄热最值得骄傲、最欣慰的东西,更是俄热对丈夫最好的告慰。

俄热,这位普通的藏族母亲,她的执着感动了许多人。在壤塘,只要提到她,大家都亲切地称她:壤塘好妈妈。

新闻推荐

壤塘县探索“非遗+扶贫”助贫困群众增收

阿坝州壤塘县,石刻技艺正成为不少贫困群众脱贫的重要手段。记者近日从壤塘县扶贫局了解到,通过参与“壤巴拉棒托石刻公园...

壤塘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壤塘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