壤塘石刻:镌刻在大地上的传承
□ 莫克 闻钊强/文 庄媛/图
壤塘被誉为“悬天净土·壤巴拉”,草原、湿地、寺庙及历史文化一直保留着原生态的自然淳朴,同时,壤塘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区,其非物质文化资源类型多、蕴涵深、品位高、特色浓,具有独特性、代表性、原生性、多样性和神秘性,这是祖先留给壤塘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2011年入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壤塘藏经石刻技艺正是其中之一。
壤塘藏经石刻技艺源于棒托寺石刻。目前有班玛罗尔吾、拉华等传承人。通过成立壤巴拉石刻传习所,壤塘的石刻技艺在生产型的保护传承上,走着一条自己独特的成功发展之路。非遗技艺成为人们脱贫的一种重要依托。
随着壤巴拉棒托石刻公园即将竣工,壤塘藏经石刻技艺这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正焕发新生,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已有近600年历史的棒托寺石刻大藏经堆不但记录着历史,也在不断接力传承。
按经文顺序排放堆砌在棒托寺主塔下的大藏经石刻
棒托寺下的彩绘石刻墙
正在雕刻的班玛罗尔吾
棒托寺石刻大藏经
八月的则曲河谷,两岸的青稞地金黄一片,远处碧绿的草原上牛羊成群,蓝天白云下农舍牧户交错其中。则曲河在瞻巴拉山和象山之间拐了一个“U”型的大弯,河流环绕之处的山坡上喇嘛塔峭然屹立,这里便是名闻遐迩的棒托寺。这里大小不等的32座喇嘛塔分建于明、清、民国时期,最高的一座高达42米。棒托寺的喇嘛塔与西藏降扎寺、甘孜色达寺塔群并称藏区三大塔群。
棒托寺意为“草坝上的寺庙”, 始建于元代,为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的名寺,传说公元前4世纪印度的一位僧人曾到此修行。近观棒托寺,它似乎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宏伟壮观:塔寺分布在几处紧密相连的山岗上,喇嘛塔塔身周围以木棒镶饰护栏(棒托寺之名由此而来),灰白色的木棒历经沧桑,显得有些斑驳,但它们仍一如既往地紧紧地守护着古塔。这也是棒托寺与其它寺庙不同之处,没有高墙大宇,深宫大院,一座座喇嘛塔,古朴厚重,岁月在这里沉淀,让人细细品味它的醇厚。
棒托寺的最独特之处还是其石刻藏经。在正中高大的主塔下面,有一大堆密密匝匝的玛尼石堆围绕着塔子,层层叠叠,完全遮住了塔基。这不是普通的玛尼石堆,而是一部用50余万块片石双面刻成的藏文大藏经,距今已经有近600年的历史。靠近细看,你会发现每块石板阴阳两面都镌刻着藏文印刷体经文,经文疏密有致、刀法精巧,图文并茂,素雅别致。石刻经文运用了阴阳雕刻、线雕等雕刻技法,具有藏传佛教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情趣。石头与经文浑然一体无声地传递着信仰的力量。
时间追溯到公元1438年。棒托寺活佛仁青达尔基召集60余名工匠,用不规则片石正反两面刻上大藏经文或佛像,辛勤镌刻达9年才得以完成。石刻大藏经分《甘珠儿》和《丹珠儿》两部共50余万片。工程之浩大、工艺之精湛,在藏区的石刻文化中可谓绝无仅有。石刻内容涉及到佛经、天文、历算、历史、医药等,是藏区最完整的石刻藏经,也是国内数量最多的石刻藏经堆。
在藏族人心目中,石头是有生命的,他们崇尚石头、美化石头,坚信只要坚持不懈的镌刻,这些有灵性的石头会带给他们风调雨顺,把佛经刻印在石头上佛法就会同大自然一样永存。石刻艺术在藏区有着十分古老悠久的发展历史,也是较为普及的一种艺术形式,在藏传佛教美术和民间民俗艺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审美意义和独特的宗教文化地位。这种被称为玛尼石的石头是他们的希望、感情和追求的寄托。随着时间的累积,玛尼石越积越多,渐渐成为玛尼石堆或者玛尼石墙,藏区的路口、险关、墓地、山岩随处都可见到。
在内容上,大多数雕刻着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各种吉祥图案。棒托寺石刻藏文大藏经与藏区随处可见的普通玛尼堆不同,它的文化内涵更为深厚,具有极高的文物和艺术研究价值。2001年,棒托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壤塘藏经石刻技艺继承和发展了棒托寺石刻大藏经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镌刻风格,于2011年入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人:班玛罗尔吾和拉华
8月17日下午三点,在壤塘县城雪域宾馆的前厅,我们与壤塘藏经石刻技艺传承人班玛罗尔吾有一次座谈。班玛今年50岁,是茸达木乡洞窝村人,他脱下藏帽后露出浑圆黝黑的脸庞,双手厚茧密布。他不善于表达,说话不紧不慢,但都是经验之谈。
千百年来,石刻艺术在壤塘代代流传,僧俗民众大都会一点石刻技艺,在藏区也不时能看到藏族群众在溪流河谷或道路边用钉镐敲打石头镌刻着经文或图案。不过,真正刻得好的艺人依然有一定的师承,班玛的师承则是来自棒托寺。10岁时他被父母送到寺院出家为僧,拜寺内高僧阿克和多罗为师,学习画艺和石刻技艺,“18岁开始学画画,25岁左右才开始学习石刻。”班玛告诉我们。
那时的寺庙里并没有多少石刻的活可做,但耳濡目染,棒托寺对他的文化熏陶却不可小觑。有了这样的文化生活基础,才谈得上后来的技艺发展。班玛19岁还俗,真正钻研石刻雕刻技艺也是在这以后的事。
首先是石材。班玛对我们说,雕刻的石头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一般都用当地出产的大青石,这种石板在阳光下越晒越硬,以前壤塘有上好的原料石,但后来由于修公路挖断了石脉,现在好的原料石材都需要到外地购买。
学习石刻不难,难的是画出图样。要在不规则的片石正反两面画出所刻文字、图案模型,这需要一定的藏传佛教的修为和艺术的功底才行;有了图样才能雕刻,先用小雕刀勾勒出要刻内容的轮廓,再用毛笔勾画出所要雕刻文字图案轮廓,再把石片固定在木板上,沿勾勒线条逐一敲打刻绘。石刻中要注意是从下向上刻,这样能保证雕好的部分不被破坏,比如上色的时候得先把天蓝色的部分画了,最后才是红色的部分,在文字和图形上最后还要作深浅不同的剔刻,以表现文字图形的起伏变化,增强作品效果。最后才能上色……
班玛一边从事生产一边学习石刻技艺,最终才有所成就,得到社会的认可。不仅在茸木达村,在壤塘及周边乡镇,他的石刻技艺,他雕刻出来的东西质朴精致,却又充满了灵性,不断得到社会的称誉。2013年,班玛罗尔吾被评为壤塘藏经石刻技艺州级传承人;2016年被评为省级传承人。如今,他和石刻传习所的学员们正忙碌于建设中的壤巴拉棒托石刻公园,这也是他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作品。
我们问班玛,到目前为止,在壤塘同样有着精湛技艺的都有谁?于是他提到了拉华。“他现在在吗?”“外出了,要隔一段时间才回来”。与班玛不同,宗科乡的拉华属于家族传承,其父辈祖辈均是出色的藏经石刻艺人。拉华也是石刻技艺传承人之一。此前我们曾在县城的非遗超市里看见过拉华的石刻作品,形象生动逼真,从技艺上来说不在班玛之下。“他刻得相当好。”班玛说。虽然粗视,刻出的画面大同小异,但细细品味却看出很多独特之处。我们想可能这不只是一个技艺问题,也还有宗教或其他方面的一些考虑。
谈到从事石刻技艺几十年来自己经济上的变化,班玛罗尔吾颇有感慨:“实在是变化大,与以前不能比。”过去,班玛的经济情况和其他农牧民没有多少区别,从事农牧业,收入并不高,直到2002年后从事石刻并在外面接到了活路,凭他的石刻技艺,收入便直线上升。一边有活路做,一边又制作出画像成品来卖。2007年后,壤塘石刻的价值为更多的人所发现,班玛的石刻作品逐渐有了市场,经济情况也愈见起色。“过去刻经文,现在主要刻佛像。”他说刻字的小件在100元左右,大的佛像则可卖到数千数万元。目前,他的石刻产品远销北京、浙江等地,一般每年都能有10多万元的销售收入。
传习所:接力再传承
班玛和拉华在地方上的支持下,成立了壤巴拉石刻传习所,采取“传习所(基地)+公司+农户”模式,让一批热爱壤巴拉石刻艺术,有一定文化基础的藏族民间艺人,按照统一组织、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实施的模式,继承、发扬、创新藏民族文化,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新兴产业。同时,传习所不定期举办培训班,由他和拉华亲自授课,参训人数前后近200人。经过培训,传习所学员的石刻水平大为提高,产品工艺也更加精致。
同时,通过这种生产型的技艺传承发展,更多的人脱离了贫困。班玛谈到,自己五十多名学员中有一半是出自贫困户家庭,如牙班,“他已经近50岁了,但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牙班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家中人口多,收入微薄,父母常年被病痛折磨,两个孩子正在读小学。但牙班自力更生,主动加入石刻传习所后,认真学习石刻技术,去年底已经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棒托寺下面公路边正在修建一排房子,这就是新修的壤塘石刻技艺传习所,不久就会竣工。作为目前正在投资兴建的棒托石刻公园的一部分,传习所所在的场地既是壤塘石刻技艺学习传承的基地,也是充分展示石刻作品的售卖场所,人们在这里游览之余,还可以欣赏购买到传习所学员们的作品。壤塘的石刻传承技艺正在不断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
从个人致富到带领大家共同脱贫致富,班玛罗尔吾和拉华都愿意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绝艺传授给学员。不过,谈到传承人的培养,班玛罗尔吾的面色有些凝重。他说,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藏经石刻传承人,需要从佛学修为、美术以及石刻技艺等多方面综合培养,传习所目前主要传授的是石刻技能,短期内学员们还不具备成为传承人的条件。谈到自己的家庭,班玛说,他两个儿子都会石刻,大儿子还到色达学习过。他会在他们中物色传人。
另一位传承人拉华在技艺传承上则更加开放。尽管拉华的爷爷从小就告诉他这项技能只能家传,但拉华还是将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与他并无血缘关系的农牧民。曾有人问拉华干嘛要这么尽心教徒弟,当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拉华却并不在意,他还表示:谁刻得好他就把传承人的身份给谁。
这些不同方式的技艺传承,都为未来壤塘的石刻发展奠定了基础,极大地拓宽丰富了大藏石刻技艺的内涵。壤塘藏经石刻技艺这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类似的生产性保护,在新时代焕发了新生,传承和发展都呈现出了良性态势。每一块石头都有生命,已有近600年历史的棒托寺石刻大藏经堆不但记录着历史,也在延续着历史。
新闻推荐
8月17日,四川省壤塘县2018年壤巴拉节在县城开幕。从16日开始,当地各族群众就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欢度壤巴拉节。...
壤塘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壤塘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