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风吹遍壤巴拉村庄

阿坝日报 2018-03-27 12:36 大字

■桑木周记者时群

3月23日,记者驱车行走在壤塘县南木达镇阿甲村,宽敞整洁的水泥路,一栋栋石墙红顶的安多民房鳞次栉比。该村活动广场热闹非凡,村舞蹈队正在排练原生态壤塘锅庄,舞步动感,音律欢快,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团结友爱的景象。

阿甲村是南木达镇第三大村,全村157户、571人,有阿甲、东来、吉来三个村民小组。“过去村里垃圾满天飞,卫生状况差,一到下雨天,都没有落脚的地方;男人们整天游手好闲,一年赚不了几个钱;时不时的,邻居之间还有斗殴事件发生。”村委会主任蒲尔登告诉记者,曾经的阿甲村在县里是“挂了号”的后进村。

阿甲村从过去的脏、乱、差到现在干净、和谐美丽新村的华丽转身,是什么让村里人“改恶归善”?

蒲尔登介绍说,经过两次村民大会,每户村民派出一位代表,提出最贴切村民需求的建议,经过多次修改、调整,挨家挨户听取反馈意见,逐条细化,最终制定了包括环境卫生、团结友爱及入学教育等二十一项村规民约。

“大家都举手通过,每个人都要遵守公约;不准携带管制刀具;每月以片区为单位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涉及红白事等,每户出力至少1天,按组分配,组长带头……”

现在的阿甲村,哪家有事儿,村民们不分亲戚、不分你我都“一块儿上”,一村人处得和家人一般亲。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尕能玛,东来小组人,年过8旬,孤寡老奶奶、双目失明近六年,这些年,村民们轮流值守照顾她的生活起居;

去年,贫困户准穷的儿子严四忠病逝,政府医疗救助报销大部分后,仍有20余万元借款。“药费超过15万元,村里就组织募捐,这是纳入了村规民约了的。”蒲尔登说,在村规民约中约定,“募捐”只针对药费超过15万元的,其余事项一律不得组织,规定建档立卡贫困户不募捐。去年底,村里共募捐资金4万元,解了准穷的燃眉之急;

东来小组村民柔四登的妻子因患胃癌去世欠下巨额费用,村民们给钱、出力,丧事也由村里人全程操办,让柔四登在痛苦中倍感家人的温情;

木工队自发为贫困母亲真格拉姆免费装修房屋、青年人自发到外地为贫困老人购买家具;

……

“自从实施村规民约后,村里没有一户人违反,村里的治安环境越来越好,整个村像家人一样团结友爱。”阿甲村包村组长求尼卓玛说。

村规民约的实行不仅净化了风气,更让阿甲村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作为2018年的脱贫村,该村计划投入94万元,在交通便捷的阿两干线修建汽修厂,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重要的增收渠道之一,汽修厂建成后,预计年收入达10万元。利用南木达高原集镇优势,把位于镇中心的原该村活动室打造成阿甲游客接待中心,为该村发展旅游打下基础。

现在的阿甲村坐茶楼、打扑克的人没有了。“国家政策这么好,针对贫困户的脱贫攻坚惠民政策这么多,我有信心把收入搞上去,到年底摘掉贫困‘帽子\’。”贫困户俄沙决心今年大干一场。“我们准备成立装修公司,把装修业务拓展到其他乡镇。”蒲尔登兴奋地说。

如今在阿甲村,村民们个个奔着脱贫奔康的目标,撸起袖子加油干,致富创业的脚步迈得坚定而从容。

记者手记:像阿甲村一样,壤塘县的63个村(社)把村规民约挂在墙上,融进了农牧民的心坎里,村民们自觉遵守、互帮互助、团结友爱。阿甲村的变化是该县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缩影,通过自制村规民约,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维护、自我监督,让村庄从内到外大变样,移风易俗,改变了“脏、乱、差”,文明之风吹遍了壤塘的村村寨寨 。

新闻推荐

活动室里的大民生 壤塘县各地村委活动室见闻

■桑木周记者王和斌新春伊始,草木复苏,万象更新。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和藏历新年期间,壤塘县村村户户张灯结彩,欢乐祥和。走进农家、牧村,年味儿别样浓。今年春节和藏历新年期间,每个村社都举办了丰富多彩...

壤塘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壤塘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